「鼻塞好幾週」女業務割鼻息肉化驗嚇壞 父兄都因同病去世
  • A-
  • A
  • A+

記者陳弋/綜合報導

游姓女業務原本以為的鼻息肉,經過化驗證實為惡性腫瘤,他的爸爸和哥哥也都因鼻咽癌過世。(圖/光田綜合醫院提供)

▲游姓女業務原本以為的鼻息肉,經過化驗證實為惡性腫瘤,他的爸爸和哥哥也都因鼻咽癌過世。(圖/光田綜合醫院提供)

台中一名55歲游姓女業務因鼻塞數週前往耳鼻喉科就醫,原本初步診斷為良性鼻息肉,前往大醫院動手術,術後病理報告竟顯示為惡性腫瘤。醫師為求減少長期副作用,治療時選用可精準定位癌症部位的導航螺旋刀進行放射治療,幸好治療及時,目前病況穩定,無復發跡象。

光田綜合醫院放射腫瘤科醫師呂彥德表示,游女士8年前罹患乳癌第一期,由於提早發現,加上診治得宜,已成功治癒,孰料8年後換鼻咽癌找上門。他透露,游女士當初得知消息時相當意外,但也算幸運,因為兩次罹癌都發現得很早,所以成功清除病灶。

經歷兩度與癌症交手,游女士一個轉念立刻從壓力大、作息不正常的業務工作提前退休,改從事志工,並培養規律運動的習慣,專心調養身體。

值得注意的是,游女士有鼻咽癌家族史,父親和哥哥都因鼻咽癌過世。呂彥德表示,她一直十分留意鼻腔健康,由於近2年來鼻塞問題愈來愈嚴重,就醫才發現是腫瘤作祟。

游女士接連罹患乳癌和鼻咽癌,所幸皆因發現得早,順利完成治療。(圖/光田綜合醫院提供)

▲游女士接連罹患乳癌和鼻咽癌,所幸皆因發現得早,順利完成治療。(圖/光田綜合醫院提供)

呂彥德提到,鼻咽癌的發生原因仍然不清楚,一般認為與種族(遺傳)、環境和EB病毒感染有關。遺傳方面,華人的鼻咽癌發生率被公認最高,縱使是移居國外的第二代華人,罹患率仍比當地白人多7倍。臨床上也發現鼻咽癌患者的一等親家屬罹癌率遠高於一般人。

呂彥德表示,由於鼻咽癌原發位置鄰近顱底及顏面重要器官及血管,一般而言,手術並非鼻咽癌的主要治療方式,目前最先進的鼻咽癌治療方式是導航螺旋刀,它能結合影像導引科技,精準利用高能量放射線來治療腫瘤。

不少患者接受一般放射治療後常有吞嚥困難、嚴重口乾等不適症狀,這是因為一般放射治療的劑量較高,容易對雙側的唾液腺造成傷害;導航螺旋刀的優勢是治療前可先以電腦斷層導航掃描定位,精準確認治療部位,放射劑量較低,可減輕對患者鼻咽腔周邊組織的傷害。

呂彥德也呼籲,若有頸部淋巴腫大、耳鳴或耳悶塞感、輕度鼻出血或鼻涕有血絲等症狀,應及早就醫,勿輕忽異常警訊。鼻咽癌的預後跟發現時間有很大的關係,第一期患者治癒率可達9成以上。

延伸閱讀
精彩影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