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主播張瑞玲乳癌去世 醫師:4種乳頭「異常分泌物」恐是警訊
  • A-
  • A
  • A+

記者陳弋/台北報導

前民視主播張瑞玲為了抗癌試遍各式療程仍不敵病魔摧殘,享年51歲。(圖/擷取自張瑞玲臉書)

▲前民視主播張瑞玲為了抗癌試遍各式療程仍不敵病魔摧殘,享年51歲。(圖/擷取自張瑞玲臉書)

51歲民視前主播張瑞玲癌逝,傳出她罹患的正是婦女殺手「乳癌」。乳癌是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國內每年有上萬人確診,以往被認為好發於45~69歲,但醫師提醒,乳癌有年輕化的趨勢,乳頭若出現「異常分泌物」,有可能是警訊。

張瑞玲癌逝的消息令許多觀眾感到惋惜,她在主播檯上專業播報的形象成為追憶。張瑞玲的友人私下表示,其實張瑞玲已經抗癌一段時間,也試遍各種療程,相當努力求生,只能祝福她無憂無痛當天使去了。

10月恰巧是國際乳癌防治月,根據衛福部公布110年度女性癌症分析,乳癌位居第四,國內約有1萬6千餘人罹患乳癌,死亡率年增10.2%,上升比例為各種癌症之首。

國健署報告顯示,台灣女性乳癌發生高峰約在45~69歲,40%的患者年齡甚至不到50歲,乳癌年輕化已成為趨勢,因此專家呼籲女性透過定期乳房自我檢查或X光攝影,早期發現可能病徵早期治療。

台中榮總嘉義分院乳房特別門診主任醫師黃尉翔表示,若發現乳房硬塊、兩側不等大或不規則腫大、紅腫發炎、疼痛持續或只發生在特定部位、乳頭有血色分泌物等,應立即就醫尋求詳細檢查及評估。

乳頭若出現血色分泌物,務必儘早就醫確認原因。(示意圖/擷取自unsplash)

▲乳頭若出現血色分泌物,務必儘早就醫確認原因。(示意圖/擷取自unsplash)

「不正常的乳頭分泌往往是單邊乳房發現有色分泌物從單一乳孔自發性(非大力擠壓)流出,而且現象常持續存在或斷斷續續發生。」國泰綜合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林錦龍提醒,乳頭突然出現「異常分泌物」少部分和乳癌有關,臨床上常見的異常分泌物顏色有4種:一、黃色的漿液性分泌物;二、漿液血色分泌物(黃色液體帶有血色);三、血色分泌物(鮮紅或暗紅色);四、透明膠水狀分泌物。

林錦龍進一步解釋,不正常的乳頭分泌物是乳管內病灶的症狀之一,通常是自行、單側和單孔流出,顏色可以是血樣、漿液性、漿液血樣及水狀。最常見的原因是良性乳突瘤,約占48.1%;第二常見的是乳管擴張,約占15~20%;再來則是乳癌,約占10~15%。

乳癌高危險群應定期接受乳房X光檢查。(圖/台中榮總嘉義分院提供)

▲乳癌高危險群應定期接受乳房X光檢查。(圖/台中榮總嘉義分院提供)

黃尉翔叮嚀,女性可掌握以下5點原則預防乳癌:規律運動、避免太晚生育、減少攝取高脂食物、放鬆心情減低壓力及定期接受乳房攝影檢查。有家族病史的女性,更應注意檢查及追蹤。統計顯示,乳癌透過正規治療5年,整體存活率可達85%,甚至可長期穩定病情,黃尉翔呼籲年輕女性一定要每月自我檢查,45歲以上女性也要善用乳房攝影的補助性資源,切勿因害羞害怕而迴避檢查。國健署提供45~69歲女性及40~44歲有家族史者,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

若不幸罹患乳癌,也不要太灰心。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守棟表示,隨著篩檢的推廣與治療革新,5年存活率第零期為97.7%,第一期為95.7%,整體存活率高達90%,因此癌友更要積極面對,接受治療。一經確診,會先依照基因表現型態區分為5種類型,施以不同的治療組合。其中HER2基因過度表現的HER2陽性病患約占20~30%,因癌細胞容易快速生長分裂,屬於較易復發及轉移的型別。所幸,透過早期術前輔助治療(上圖所示),改變傳統治療順序,可為病患提供兩大好處:一、術前縮小腫瘤,增加乳房保留手術機會。對於腫瘤較大或具高風險淋巴轉移的病患,不僅在手術前有機會縮小腫瘤,降低乳癌期別,增加手術安全距離,減少大範圍切除或免除淋巴廓清術,提升乳房保留手術機會與生活品質;二、觀察腫瘤對藥物的反應。過去先開刀再治療,多半要等到復發轉移才知道當初療效不好,也增加癌症惡化的風險。早期術前輔助治療可幫助提早得知腫瘤細胞對於治療的敏感性與有效性,以利術後治療依據,有望提升5年存活率,降低復發率。

延伸閱讀
精彩影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