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鼠窩」垃圾逾30噸 醫:「儲物症」恐是失智症警訊
  • A-
  • A
  • A+

記者陳弋/台北報導

高雄「鼠窩」清出30多噸雜物和垃圾,醫師示警類似「儲物症」可能是失智症的警訊。(圖/高雄市環保局提供)

▲高雄「鼠窩」清出30多噸雜物和垃圾,醫師示警類似「儲物症」可能是失智症的警訊。(圖/高雄市環保局提供)

高雄市一處民宅因屋主長時間堆積大量雜物,老鼠、蟑螂橫行,被冠上「鼠窩」的惡名。近日高雄市環保局前往處置,耗費5天清出31.58噸垃圾和2.63噸資源回收物。身心科醫師表示,儲物、囤積的行為過了頭恐是「儲物症」,可能是失智症的警訊。

高雄市三民區克武路一間透天厝因長期堆置大量雜物,造成老鼠、蟑螂橫生,嚴重影響周邊環境衛生。市府環保局、警察局、消防局、衛生局、社會局、動保處、里辦公室等單位陸續前往安撫並安置住戶及寵物貓,協助環境消毒,強制清理。自7月26日起至30日,環保局共動員239名清潔隊員、垃圾車及回收車將近30車次、吊車1台、消毒機具4台,累計清出31.58噸一般垃圾及2.63噸資源回收物,還有廢棄車輛3部、冰箱、大型魚缸等大型廢棄物。

一些人會有東西捨不得丟、雜物堆滿屋的情形,看似「念舊」的行為,殊不知可能是病態行為!門諾醫院身心科醫師鍾德表示,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手冊第五版新增「儲物症」為診斷項目,特徵為:丟棄困難、充滿雜物或凌亂、過度獲取、缺乏自覺等。患者透過蒐集、囤積的過程來滿足心靈上的不安,即便這些物品沒有價值,但因為缺乏自覺要丟掉,所以愈堆愈多,甚至造成他人困擾。

鍾德說明,儲物症患者通常沒有病識感,因此不會主動就醫,周遭親人的協助顯得格外重要,建議旁人站在當事人的立場,試著了解患者的感受,理解蒐集的初衷,藉此建立彼此信任的基礎與情感,再慢慢向當事人解釋囤積的壞處,同時引導當事人換位思考,看見別人的困難,共同商討解決之道,再試圖說服就醫治療。

鍾德進一步解釋,儲物症較容易發生在年長者身上,這可能與年長者曾經歷物資匱乏的年代有關,導致他們捨不得丟棄物品,甚至在路上看到廢棄物,自覺有價值就撿回家堆放。

另一個導致儲物症的原因是失智症,由於失智症患者容易重複購買,容易在不知不覺中堆滿物品,如果家中長輩有類似情形,應儘快帶他們就醫檢查。

儲物症其實不罕見,除了資源回收工作者,我們身旁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親友,此時學習「斷、捨、離」是改善儲物症的方法之一。首先,可以先丟棄確定不需要的物品,然後對其他物品設定一個期限,例如1年內完全沒使用或2年內沒有穿過的衣服,設定時間一到仍未使用,便可以丟棄或回收,漸進式地進行可以避免過度刺激,也能讓儲物者的心情較為平復。

延伸閱讀
精彩影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