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編輯藍子瑄/綜合報導

你是否也有過這種經驗?明明全身疲累不想練,但鼓起勇氣開始深蹲後,卻發現力量比想像中還強。醫師表示,「累不等於沒進步」,訓練時不應完全依賴主觀的「疲勞感」來判斷體能狀態。
復健科醫師王思恒在臉書粉專「一分鐘健身教室」發文分享,一項最新研究指出,「主觀疲勞」和「客觀表現」並不一定同步。
過去就曾有研究招募8位能深蹲2倍體重的男性,進行連續5天高強度深蹲訓練,之後再安排14天的減量期。結果顯示,雖然高強度訓練後,疲勞感還在,但肌力表現早已回升。減量期結束後,受試者單次最大深蹲重量(1RM) 提升5.2%,肌肉拉力也增加11.4%,跳躍表現回到了基準水準。
王思恒提醒,訓練時不應完全依賴主觀的「疲勞感」來判斷體能狀態。建議安排短期高強度訓練後,再搭配減量期,並結合客觀數據,例如單次最大深蹲重量(1RM)或跳躍高度,便能讓肌力達到高峰。這也證明了「累不等於沒進步」,疲勞感並不代表體能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