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施春美/台北報導

「拔管」通常予人患者病重、無法治療的印象,但醫師陳志金表示,在加護病房聽到的「拔管」是好事,意指病人在通過「呼吸器脫離」的測試後,已可嘗試拔管,讓病人自己呼吸。一般人則誤認拔管為撤除維生系統,亦即患者已經無法再救治。但因雙方理解不同,有時會出現家屬激動喊「不是好轉嗎?為何要拔管?」的誤會景象。
奇美醫院加護醫學部醫師陳志金在其臉書表示,有時護理師向患者家屬表示,即將為患者進行拔管,常有家屬激動喊「不是好轉嗎?為何要拔管?」這才發現,家屬與醫療人員所認知的「拔管」定義不同。
他表示,對醫護而言,病人在通過「呼吸器脫離」的測試,就可以嘗試「拔管」,讓病人自行呼吸。其中,約2成病患在拔管後,因為耐力不足、痰咳不出來、喘、血氧下降,就需要把管子再插回去。所以,醫療人員口中的「拔管」,大部分的時候是「好事」。
陳志金表示,至於病人在心跳停止,往生以後,醫療人員也會移除病人身上所有的管子,包含呼吸的管子,此時醫療人員不會特別強調是「拔管」。他強調,病人不是「拔管往生,而是「往生後拔管」。
民眾認為的拔管 醫護稱之為「撤管」
他表示,民眾誤以為的「拔管」,醫療人員其實是稱為「撤管」(撤除維生),意思是病人已經是無法再救治(例如腦死),家屬不希望再靠「機器」及藥物維持生命、延長病人的死亡時間。在充分的討論之後,決定「拔管」,通常在「撤管」後,病人很快就會往生。
陳志金並表示,另一個要澄清的觀念為「撤管」並非「放棄治療」,而是「治療無效」,家屬選擇不再讓病人辛苦、延長無法避免的死亡,而不是放棄。因此,不要再認為「拔管不治」,事實上,病人是不治才拔管,不是拔管才不治!
陳志金說明,醫療現場是,因為治療無效,家屬選擇善終;治療無效,家屬選擇撤除維生系統」(包含呼吸器、升壓劑、葉克膜、主動脈泵浦等等,不只是拔管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