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中!「1習慣」像身體狂吃糖 害焦慮、失眠、大腦過勞
  • A-
  • A
  • A+

記者鄭玉如/台北報導

手機不離身恐危害健康!營養醫學專家劉博仁提醒,長期沉迷社群、資訊焦慮或過度比較,不僅容易焦慮憂鬱,還會干擾睡眠,導致專注力下降、免疫失衡。(示意圖/PIXABAY)
手機不離身恐危害健康!營養醫學專家劉博仁提醒,長期沉迷社群、資訊焦慮或過度比較,不僅容易焦慮憂鬱,還會干擾睡眠,導致專注力下降、免疫失衡。(示意圖/PIXABAY)

現代人手機不離身,不僅影響睡眠,也可能導致情緒困擾。營養醫學專家劉博仁指出,長期沉迷社群媒體、資訊焦慮或自我比較嚴重者,憂鬱症狀與焦慮相對較明顯,甚至影響睡眠品質,大腦無法適當休息,長期下來,恐使專注力下降,影響免疫與內分泌系統。

劉博仁在臉書粉專引述刊登於期刊《Cureus》的一篇綜論,回顧近年來全球14項有關「數位排毒(digital detox)」的研究,結果顯示,它與心理健康、睡眠品質息息相關。首先是憂鬱症狀、焦慮下降,尤其長期接觸社群媒體、資訊焦慮或自我比較嚴重者,效果最明顯。

再者,壓力與幸福感的改善幅度不一,有些人睡更好、心情更輕鬆,也有人出現「斷網焦慮」或孤單感。研究認為,其與年齡、性格與使用習慣相關。最後是睡眠品質提升,睡前停用螢幕2小時、關閉推播與通知,減少藍光與心理刺激,促進褪黑激素分泌,幫助大腦休息。

劉博仁解釋,過度使用數位媒體,就像身體攝取太多糖,久了就可能失衡,而且資訊爆炸,容易造成認知疲勞,大腦沒有時間整理,另外,接觸社群會帶來比較心態,進而導致情緒耗損,因為看到別人生活光鮮亮麗,再對照自己平凡的現實,容易產生焦慮、自我懷疑。

另外,藍光干擾也會影響生理節律,螢幕光線恐抑制褪黑激素,讓大腦以為還是白天。長期下來,身體進入「低度慢性警覺」狀態,造成睡不深、心煩躁、專注力下降,甚至影響免疫與內分泌系統。最後建議民眾,平時應進行數位排毒,例如觀察自己滑手機所花費的時間,嘗試關閉不必要的推播通知、睡前2小時不滑手機、每週安排一天「離線日」,與親友面對面互動,有助於提升心情、睡眠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