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HIV逾3.6萬人!醫敲「2大新警鐘」:年齡層大降、年輕族群增
  • A-
  • A
  • A+

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林錫勳(左二)醫師表示,暴露前預防性投藥(PrEP)普及化與提升HIV檢測可近性,將成為降低新發感染的兩大關鍵策略。(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林錫勳(左二)醫師表示,暴露前預防性投藥(PrEP)普及化與提升HIV檢測可近性,將成為降低新發感染的兩大關鍵策略。(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台灣HIV逾3.6萬人,雖近年新增個案逐漸趨緩,三項「95 指標」達成值高於全球平均值,但仍存在治療與照護需求未完全滿足的現象。醫師更示警近年新確診感染者「年齡有下降趨勢、年輕族群感染比例上升」,也為防治佈局敲響警鐘。

響應12月1日世界愛滋日,五位來自醫療、護理及病友團體的專家學者,今(24)日上午出席《2025 World AIDS Day 世界愛滋日簡單愛,開啟醫病共享對話》記者會,共同倡議「醫病共享決策」的重要性。隨著治療方案的進步,如何讓感染者不再只是「被宣告治療」,而是能與醫師一起討論、選擇最適合自己生活型態的方式,正是當前防治工作的核心方向。

台灣感染症醫學監事、衛福部愛滋病防治委員會委員林錫勳表示,截至2024年底,台灣在全球HIV防治指標中持續領先,三項「95 指標」達成值分別為 92%、96% 及 95%,均高於全球平均值 86%、89% 及 93%。然而,根據 UNAIDS 2025公報,台灣第3個95指標(即接受治療且病毒量檢測不到的患者比例)雖達 95%,與亞太區整體平均來說,我們仍有進步的空間。此外,近年新確診感染者年齡有下降趨勢、年輕族群感染比例上升,也為防治佈局敲響警鐘。

他說,為了實現「2030 終結愛滋」,台灣CDC正積極更新《愛滋防治白皮書》,將防治願景從「治療」延伸至「預防」,暴露前預防性投藥(PrEP)普及化與提升HIV檢測可近性,將成為降低新發感染的兩大關鍵策略。

自105年起,國健署積極推動醫病共享決策,期望讓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充分參與、做出符合自身需求的決策。台大醫院感染科醫師謝思民表示,在臨床工作中,他經常遇到患者對治療方案感到困惑,部分個案因資訊不足而猶豫是否轉換治療方式,因此, 醫師團隊會主動與病患溝通,並依據個人生活型態量身訂做最適合的治療方案,對於工作繁忙或外出頻繁的患者,醫師 也會評估其便利性與治療順從性,提供最佳建議。

在醫病共享決策中,還有另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個案管理師」,在病患與醫師之間扮演著重要橋樑。台灣愛滋病護理學會理事長柯乃熒說明,面對確診初期或治療轉換階段常見的焦慮與徬徨,個案管理師不僅是最早接住個案情緒的一線人員,更是引導其理解疾病資訊與療程關鍵的溝通橋樑。

對於未來個案管理的發展方向,柯乃熒表示,目前團隊已建置系統性的專業課程,內容涵蓋治療知識、心理支持、醫病溝通、用藥衛教與社會資源鏈結等核心能力,持續協助第一線個管師在臨床現場發揮更全面的角色。她強調,數位化與人性化並行,將是未來HIV個案管理的重要關鍵。

「你不是一個人實踐協會」秘書長葉柏岑(左)指出,政府與醫療系統若能在心理、就醫便利及資訊透明等層面持續協助,將有助每位HIV感染者享有與一般人一樣簡單快樂的生活。(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你不是一個人實踐協會」秘書長葉柏岑(左)指出,政府與醫療系統若能在心理、就醫便利及資訊透明等層面持續協助,將有助每位HIV感染者享有與一般人一樣簡單快樂的生活。(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隨著只要穩定接受治療,感染愛滋就等於「慢性病」並不是絕症,病友團體成治療關鍵推手,讓HIV感染者決策不再孤立。持續以病患為中心,關注感染者在生理與心理上所面臨恐懼與社會標籤的「你不是一個人實踐協會」,秘書長葉柏岑指出,協會提供完善的資訊協助,幫助病友釐清錯誤觀念並了解治療選項;定期舉辦聚會與經驗分享活動,讓病友在交流中建立支持系統與自我認同,甚至邀請醫護人員參與說明會,促進醫病雙方的理解與信任。許多病友在這樣的陪伴下,逐步克服恐懼,勇於開啟醫病共享對話。

同時,為了提升就醫便利性與治療自主性,協會推動「友善牙醫門診與多元治療選擇」,讓病友充分了解自身權益,在安全、友善的環境下做出最適合自己的健康決策。葉柏岑表示,政府與醫療系統若能在心理、就醫便利及資訊透明等層面持續協助,將有助每位HIV感染者享有與一般人一樣簡單快樂的生活。荷商葛蘭素史克公司台灣總經理格婷娜(Tina Graves)表示:「台灣在愛滋病防治領域的全球領先地位令人敬佩。」GSK很榮幸有機會在台灣與各界夥伴一起為患者福祉往前邁進。

醫師更示警近年新確診感染者「年齡有下降趨勢、年輕族群感染比例上升」,也為防治佈局敲響警鐘
醫師更示警近年新確診感染者「年齡有下降趨勢、年輕族群感染比例上升」,也為防治佈局敲響警鐘

專家們表示,醫病共享決策不只是治療技術的補充,更是推動「以人為本」轉型的核心工具。它讓病患成為健康的主導者,能與醫師、個管師、病友團體一起討論、選擇最適合自身生活型態的方案,進而提升治療順從性與整體健康福祉,也讓醫療體系更具包容性與韌性,攜手邁向「U=U」與「2030 終結愛滋」的願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