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缺鐵可能使成長停滯?怎麼補鐵? 醫揭「4個」階段關鍵攝取量!
  • A-
  • A
  • A+

圖、文/兒科醫師洪毓棋授權、醫健新聞網整理

嬰幼兒在成長階段所攝取的營養是影響未來成長與大腦發展的關鍵,其中,根據衛福部國健署「孕產兒關懷網站」指出,鐵質是1歲前嬰兒最容易缺乏的5大營養素之ㄧ,尤其對於早產兒而言,因先天鐵質儲存量不足,屬於缺鐵性貧血的高危險群,另外,6個月大的嬰兒開始進入副食品階段,也要攝取足夠鐵質,才能避免缺鐵性貧血情況發生,不過嬰幼兒的鐵質究竟從何時開始攝取,又該攝取多少才足夠?本文就讓恆芯診所院長洪毓棋幫媽媽們一次解答!

嬰幼兒缺鐵可能使成長停滯?怎麼補鐵? 醫揭「4個」階段關鍵攝取量!(圖/醫健新聞網提供)
嬰幼兒缺鐵可能使成長停滯?怎麼補鐵? 醫揭「4個」階段關鍵攝取量!(圖/醫健新聞網提供)

嬰幼兒為何要補鐵?哪些屬於缺鐵的高風險族群?

鐵質能幫助嬰幼兒製造紅血球,也是免疫功能和神經認知發展的重要元素,當身體缺乏鐵質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產生貧血症狀,尤其以下嬰幼兒族群更要注意鐵質攝取的重要性。

1.早產兒:孕媽咪第三孕期是寶寶儲備鐵質的重要時期,當早產兒還來不及儲備完整因而提早出生時,體內儲存的鐵質相對也會較少。

2.6個月大嬰兒:嬰兒出生後,體內還有足夠的鐵質以利生長發育,不過進入6個月後,嬰兒對於鐵質的需求也會逐漸提高,尤其對於完全哺餵母奶且副食品含鐵量不足的嬰兒而言,更容易有缺鐵性貧血的風險。

3.偏食或飲食不均衡的嬰幼兒:若對於副食品接受度不高、牛奶攝取量不足或腸胃吸收不良的嬰幼兒,也可能會有鐵質不足的問題。

那些嬰兒可能會有缺鐵性貧血?引起的症狀有哪些?(圖/醫健新聞網提供)
那些嬰兒可能會有缺鐵性貧血?引起的症狀有哪些?(圖/醫健新聞網提供)

 

什麼是缺鐵性貧血?引起的症狀有哪些?

洪毓棋醫師解釋,鐵質參與體內能量製造、氧氣運送等過程,是中樞神經系統重要的營養素,當體內儲存的鐵質缺乏時,會影響血紅蛋白合成,促使紅血球帶氧量下降,造成缺鐵性貧血,因病程緩慢,臨床表現常見沒有明顯症狀,因此也容易被家長忽略,直到貧血逐漸嚴重時,就可能引起以下這些症狀:

■ 容易疲倦

■ 食慾不振、對某些異物(如冰塊等)有特殊癖好 

■ 臉色蒼白、皮膚變黃

■ 心悸、呼吸急促

■ 精神不濟導致學習障礙

■ 頭暈

洪毓棋醫師指出,嬰幼兒出現缺鐵性貧血時較難以分辨,因此家長除了透過日常多觀察並提高警覺,必要時可經醫師詳細評估,配合抽血檢查,確定是否有缺鐵性貧血風險。

嬰幼兒如何補充鐵質?攝取量多少最佳?

嬰幼兒補充鐵質最好的來源就是透過飲食,不過若對於還未開始攝取副食品的嬰兒,則可經醫師建議下補充口服鐵劑。

■ 早產兒:依照醫師建議補充口服鐵劑,每日建議攝取量2至4mg/公斤。

■ 6個月以下嬰兒:可食用添加含鐵的副食品,每日建議攝取量7毫克。

■ 7個月至1歲嬰兒:隨著年齡增長,可攝取的食物可更多元,包括肉泥(牛肉、豬肉、魚肉)、蛋黃、深綠色蔬菜、豆類、穀物類等,每日建議攝取量11毫克。

■ 1至5歲兒童:每日乳品攝取量應以2份乳品,相當於500毫升牛奶即可,避免過量影響體內鐵質吸收。

洪毓棋提醒,給嬰幼兒吃富含鐵質食物時,也要記得搭配維生素C水果,以促進鐵質吸收,並避免同時攝取過量牛奶或乳製品等高鈣食物,影響體內鐵吸收。

如何治療嬰幼兒缺鐵性貧血?

洪毓棋表示,透過口服鐵劑搭配飲食習慣調整,就能逐漸幫助體內恢復正常的儲鐵量,其中,也會建議在餐與餐之間搭配富含維他命C水果一起服用,增加鐵質吸收率,若口服鐵劑效果有限,另外也有針劑的鐵劑提供選擇。

一般而言,都能達到一定控制目的,除非較為嚴重的貧血症狀,才需進一步評估是否需輸血治療。 

預防嬰幼兒缺鐵性貧血,你還要做的2件事!

日常飲食調整是幫助嬰幼兒補充鐵質的重要一環,但因缺鐵性貧血初期症狀不明顯,因此仍得透過以下兩件事,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 培養良好飲食習慣

■ 定期健康檢查

洪毓棋醫師提醒,許多醫學研究已證實,缺鐵性貧血會影響嬰幼兒神經發展,也可能埋下未來不可逆的認知障礙的危險因子,因此家長除了正視此疾病的重要性,日常更要加以預防,必要時也可與醫師討論及評估,定期抽血篩檢,並透過日常的均衡營養攝取,確保嬰幼兒在成長階段能攝取足夠的鐵質,以利未來成長發育。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