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鬥士/抗癌中突「發瘋」 母吐心聲:只要她病能好就好
  • A-
  • A
  • A+

記者張雅筑、影音剪輯江芳緣/台北報導【11:30|18:38 更新 修改內文

正在政大攻讀心理系研究所的李宜錡,16歲時確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血癌)」,在抗癌的過程並不順利,中間移植曾失敗陷險境。其中有次,似乎是壓抑許久的壓力全傾瀉而出,她在第三次移植後突出現脫序、幻覺的狀況。談及當時,一旁的媽媽說,那也是陪宜錡抗癌過程最深刻的,當時自己有想過,只要孩子能好起來就好,「變成這樣瘋瘋癲癲的,那也沒關係...」所幸幾天後宜錡就恢復正常,也因此讓她了解到患者心理層面的問題。

▼▲宜錡16歲時確診血癌,她樂觀的面對疾病、接受治療。(圖/受訪者提供)

現年24歲的宜錡,接受專訪時,和媽媽談及自己抗癌的過程,雖一派輕鬆,但背後其實充滿著「不容易」,甚至幾度與死神拔河。高一那年出現許多症狀,包括生理期一個多月未停、雙腿有大片瘀青、大腿痠痛到無法走路,手臂有許多紫紅色斑點等,到大醫院進一步檢查,經抽血確定是「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血癌)」,就此開始抗癌之路。

宜錡和媽媽說,他們面對疾病選擇相信醫師、台灣醫療,沒有太多的負面情緒,一旁的宜錡媽媽也表示,很感謝宜錡的態度一直很勇敢、樂觀,沒有讓做父母的更自責或其他壓力。不過回憶這過程,媽媽坦言有兩件事是最深刻的,一個就是第二次移植失敗準備進行第三次時,宜錡身體狀況相當虛弱,醫師拿出放棄急救同意書給他們簽,那一刻讓她和先生非常心痛、難過,忍不住在醫院哭。另一件是宜錡移植後突出現脫序行為,「就是思想有點...那一段時間,我是自己有想說,如果,『如果她的病能夠好,啊就變成這樣瘋瘋癲癲的,那也沒關係』,就是印象比較(深刻)那個的。」

▼▲宜錡在治療的過程中一度「發瘋」,媽媽說,當時只希望孩子的病好,曾想說「她的病能夠好,啊就變成這樣瘋瘋癲癲的,那也沒關係」。(圖/記者張雅筑攝)

那幾天裡,宜錡開始出現幻覺、妄想和奇怪的行為,半夜也會異常的亢奮等,宜錡說,後來自己了解,應該就是所謂的「譫妄」。媽媽補充道,其實醫師評估可能是壓力太大,因為當時的宜錡很期待可以復學,可是中間治療過程一度不順利,讓她很擔心會不會要繼續休學等,宜錡也告訴記者,生病後的自己總是表現出不是很擔心,甚至連自己都不覺得有壓力,但實際上壓力都存在,「但是我自己沒有感覺」。

當時16、17歲的宜錡,住在兒童醫院病房裡是年紀最大的,她說,因為這個原因自己得在其他小朋友前當「模範」、「榜樣」,不論是多難吃的藥或是任何抽血打針,都得展現出勇敢的一面,無形中這其實也是壓力和壓抑自己,她坦言,那時會出現失常的行為,可能是潛意識想釋放所有的壓力。所幸幾天後的宜錡很快地就恢復正常,她也意識到生病者在心理上應獲得一些照顧,綜合各種原因讓她決定念心理系,希望透過自己的經驗幫助需要的人。

▼▲抗癌生命鬥士宜錡,一路走來相當不容易,她說,現在不敢有什麼太遠大的夢想、目標,只想活在當下,把眼前能做好的事做好。(圖/受訪者提供)

一路走來至今抗癌8年,這過程包括化療、3次的骨髓和幹細胞移植、排斥和肺臟移植等,到近日的二次復發,相當不容易,不過,宜錡樂觀的說,「總有些更重要的事,賦予我們打敗恐懼的勇氣」,接下來就是繼續治療並把握當下,善用得來不易的新肺臟。宜錡媽媽也鼓勵病友家屬,儘量不要自責,或許多少會出現「為什麼會發生在我們身上」、「我們又沒有做什麼失德的事情,為什麼是我的小孩」的聲音,但她直言,這些沉重的情緒其實也會造成孩子有壓力,所以他們選擇聽從醫師專業治療,而家人能做的就是陪伴、支持,給予該有的營養補充等,另外她也經驗分享道,照顧者的心情也是要被重視的,所以不論是病人還是家屬,都應適當喘息、調適內心狀況。

延伸閱讀
精彩影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