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合併「肌少症」!竟與腸道菌有關 北榮首度找到3肌少症關鍵菌
  • A-
  • A
  • A+

記者黃仲丘/台北報導

北榮團隊找到三種與肝硬化肌少症相關的關鍵細菌(圖/台北榮總提供)

▲北榮團隊找到三種與肝硬化肌少症相關的關鍵細菌(圖/台北榮總提供)

肝硬化患者,發生肌少症,竟然與腸道當中的細菌變化有關!台北榮總的肝硬化及門脈高壓團隊透過大數據分析,從千百萬種腸道菌中,首度找到三種與肌少症相關的關鍵細菌,發現肝硬化合併肌少症患者的糞便中,「戴阿利斯特桿菌(Dialister)」、「第二型瘤胃菌(Ruminococcus 2)」以及「大真杆菌(Anaerostipes)」的細菌量都顯著地比較少。將來有望透過改變肝硬化病人的腸道細菌,進而減少肌少症的發生,更有助於減少併發症。

肝硬化患者有很高比例合併有肌少症(圖/翻攝自pixabay)

▲肝硬化患者有很高比例合併有肌少症(圖/翻攝自pixabay)

台北榮總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李癸汌表示,肝硬化是目前全球第十四大死因,每年約造成一億多人死亡。台灣是慢性B型肝炎和C型肝炎的好發國家,臨床觀察發現,肝硬化的病人在臨床上常常合併「肌少症」。而合併肌少症的肝硬化病人有比較高的機率發生併發症,有較高的機會需要住院,其死亡率也比一般的肝硬化病人較高。

北榮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李沛璋表示,人類的腸道系統內共生著數以兆計的細菌,這些腸道細菌若是出現生態失衡(整體數量暴增或各種細菌的比例失調),往往會造成腸道屏障的功能出現問題,腸道裡的細菌和細菌毒素就比較跑到血液中,順著血流進入肝臟而誘發肝硬化的病人產生併發症。

近期的醫學研究已發現,腸道的細菌也會影響人體肌肉的質量和功能,腸道的細菌發生變化也可能與老年人的肌少症有關係。然而,腸道細菌的變化對於肝硬化患者發生肌少症之間的相關性,以及對病人整體預後的影響仍未可知。

台北榮總副院長侯明志表示,過去學術上已開始懷疑肌少症與腸道菌的關聯性,台北榮總的肝硬化及門脈高壓團隊透過大數據分析,從千百萬種腸道菌中,首度找到三種與肌少症相關的關鍵細菌。再從約50~60位肝硬化合併肌少症患者的糞便中,證實包括「戴阿利斯特桿菌(Dialister)」、「第二型瘤胃菌(Ruminococcus 2)」以及「大真杆菌(Anaerostipes)」的細菌量都顯著地比較少。

這些腸道細菌的缺乏可能會引發胺基酸合成功能下降,進而與肝硬化病人血液中的胺基酸不足有關。而糞便中同時缺乏「第二型瘤胃菌」以及「大真杆菌」的肝硬化病患,在一年內有較高的機率發生各項併發症和感染症,同時也比較容易住院;而糞便中富含此二類細菌的病人,則可有效地減低一年內發生併發症的機率。

侯明志表示,此研究成果此研究成果相當具有臨床應用的潛力,期能藉由改變肝硬化病人的腸道細菌,減少肌少症的發生,進而減少併發症,並增進病人的預後。

但對於已發生肌少症的患者,目前期待改變腸道菌叢的方式如補充缺乏的菌叢或是糞菌移植都還言之過早。

侯明志表示,北榮團隊雖率先找到三種菌叢,但三種菌的因果關係仍待釐清,需了解是疾病造成缺乏,抑或是菌導致疾病。

另外,目前移植健康人腸道菌叢的糞菌移植,僅開放困難梭菌,這是因為困難梭菌發生十分急性,且對抗生素有抗藥性,因此得立即移植。其餘患者,由於目前尚未清楚移植腸道菌叢後,將來可能產生的副作用,因此也暫時無法針對缺乏這三菌者,進行糞菌移植來改善肌少症。要改善肌少症,侯明志建議,增加營養攝取,運動來改善。這項研究也被刊登在知名肝病期刊JHEP Reports上。

延伸閱讀
精彩影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