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流襲台急凍濕冷!醫:天冷工作須當心,低體溫症恐致命
  • A-
  • A
  • A+

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近日氣溫驟降,天氣漸冷,對於從事戶外或室內低溫工作者更容易造成健康傷害或促發疾病。(圖/記者陳弋攝影)

▲近日氣溫驟降,天氣漸冷,對於從事戶外或室內低溫工作者更容易造成健康傷害或促發疾病。(圖/記者陳弋攝影)

寒流影響,急凍濕冷,加強保暖,嚴防寒害!氣象署表示,今天(22日)清晨是這波寒流影響最強的時段,台南以北及宜蘭觀測僅8至10度,高屏約11、12度,花、東約14、15度,局部空曠地區則更低一些,氣象署持續發布低溫特報,台南以北、東半部有局部10度以下低溫出現的機率;清晨馬祖觀測出現4度左右的氣溫,本島最低溫是桃園市楊梅茶改場6.7度,應加強保暖措施,防止呼吸道及心血管疾病發生,農漁養殖業應防範寒害;今日白天氣溫微幅上升,但北部、宜花地區高溫也只有12至14度,中南部、台東地區17至20度,依然寒冷。

降雨方面,清晨前受到南方雲系北移影響,北部、東半部、南部地區及中部山區仍有局部短暫雨,白天之後降雨會逐漸縮減至桃園以北,以基隆北海岸、宜蘭、大台北山區為主;寒流影響期間,中部以北、東北部、東部2500公尺以上高山可能有路面結冰、霧淞的機率,今日若水氣及溫度有配合,北部及東北部1500公尺以上高山仍有下雪的機率,上山務必隨車攜帶雪鏈,留意路況安全。

台北慈濟醫院則是發出新聞稿提醒,人類為恆溫動物,當周遭環境產生溫度變化時,人體須保持恆定溫定溫度維持細胞及各器官正常運作。近日氣溫驟降,天氣漸冷,對於從事戶外或室內低溫工作者更容易造成健康傷害或促發疾病。台北慈濟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賴育民醫師提供幾點注意事項,提醒民眾工作的同時,也要注重身體保健,平安過冬。

正常人體核心體溫為37±0.5℃,當核心體溫出現下降趨勢,就容易引發低體溫症,即所謂失溫。依據瑞士低體溫分級系統,可將低體溫劃分為三級,當體溫下降到35℃至32℃時,代謝速率、呼吸速度及脈搏會增加,身體會不自覺顫抖,出現思考遲鈍、無法完成複雜動作等情形,此為輕度低體溫;下降至32℃至28℃時,心輸出量、呼吸速度與脈搏會減緩,整體對冷的感知會變差,發生意識模糊、心律不整的症狀,這種情況屬於中度低體溫症,若沒有即時接受治療,就可能發展為重度低體溫,即核心體溫小於28℃,人體會陷入昏迷,甚至死亡。

賴育民醫師指出:「若持續暴露在低溫環境中,會刺激交感神經造成血管收縮,收縮壓會上升10至20㎜Hg,舒張壓會增加5至10㎜Hg,導致血壓上升,進而誘發出血性腦中風或主動脈剝離等急性疾病。」

勞動部職業安全署於2015年增列勞工保險職業病種類項目,加入「低溫作業或低溫物品引起之凍傷、失溫等疾病」,具有潛在暴露的職業包括冷凍倉庫作業、戶外建築業、農耕畜牧業以及高山工作等,高齡長者、三高病患及有酗酒習慣者更是其中的危險族群。

賴育民醫師強調,若身邊的人出現失溫的情況,首先需要立即送醫急救讓體溫回到正常核心溫度,而在等待醫療支援前,可嘗試以下方法自行為患者回溫,按臨床指標與低溫的程度分為被動回溫與主動回溫。輕度或中度低溫的病人可採被動回溫法,將其移動至溫暖乾燥的環境,替換衣物並給予溫熱食物;主動回溫則是針對重度低體溫病人,利用照烤燈、暖氣、溫水袋或是41℃溫靜脈輸液等方式,以每五分鐘回溫0.5℃至1℃的速度漸漸提高體溫,需要在到院後有醫療人員照顧時才能施行。

賴育民醫師提醒,台灣雖位於亞熱帶,但當冬天大陸冷氣團南下,仍容易出現低體溫的狀況,尤其最近氣溫變化大,猝死事件頻發,除了上述潛在暴露職業外,民眾皆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做好預防。凡是於低溫環境工作者,務必遵從工作指引,穿著防寒套裝、食用溫熱食物、注意在低溫區工作時間勿太久,如果覺得寒冷難忍、身體顫抖就要立刻進入溫暖的室內或營帳等庇護所,如已有意識模糊、反應遲緩等症狀,務必送往急診就醫。

 

延伸閱讀
精彩影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