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及智慧科技兩大關鍵 減少治療不便與風險、提高成功率
  • A-
  • A
  • A+

記者鍾釗榛/綜合報導

一項由輝凌(FERRING Pharmaceuticals)發起、亞洲七國不孕症調查「EUREKA」報告指出,COVID-19期間,亞洲不孕症患者的治療旅程,以及生殖醫學產業已悄悄出現變化,包括就診行為的轉變、醫療系統的數位化及遠距科技創新,也為醫界與患者帶來更精準有效的治療。

台灣生殖醫學會理事、林口長庚婦產部副部主任黃泓淵醫師表示,不孕症最重要的是幫助患者找出不孕原因,由於男女雙方身上都可能有造成不孕症的因素,因此前期的評估就變得非常關鍵,而隨著醫療科技的發展,台灣的生殖醫學已可透過醫療數位化與科技的便利性,幫助不孕夫妻更精準找出問題,並在看診與治療期間「跨越距離不便性」外,也讓醫療單位在治療過程中的「資訊透明化」,甚至提高「治療成功」與「兼顧母胎安全」。

隨著疫情影響,生殖醫學治療開始出現微妙變化,包括就診行為的轉變、醫療系統的數位化及遠距科技創新,為醫界與患者帶來更不一樣的治療體驗

▲隨著疫情影響,生殖醫學治療開始出現微妙變化,包括就診行為的轉變、醫療系統的數位化及遠距科技創新,為醫界與患者帶來更不一樣的治療體驗。

台灣醫療數位化成熟發展提升醫療便利性

遠端視訊看診助評估 讓距離不再是問題

黃泓淵說明,早在疫情前,無論是台灣或國際患者,已可透過視訊看診,藉由遠距技術提高醫療效率,而這樣的醫療方式在疫情後更加普遍。黃泓淵補充,疫情間透過視訊看診的方式,一樣能從問診中找出問題,並給予適當的治療建議與協助。而疫情的影響,視訊看診也幫助不少因擔心感染COVID-19,或居住偏鄉的患者提高就診便利性,大大減少距離影響與實際接觸機會,讓患者的治療能夠持續下去,不受疫情影響而中斷或延後。

患者治療資訊透明化全靠雲端系統

助醫界縮減流程 求子之旅更有效率

而前期的視訊看診,不僅讓醫療人員能快速評估患者的療程、病史與數據整合外,智慧醫療的成熟發展,也幫助生殖醫學產業往更「精準」二字前進。黃泓淵引用最近台灣最夯的AI應用為例,在科技的幫助下,生殖醫學治療已可達到「精簡流程、減少錯誤、提升成效」三大目標。

黃泓淵舉例,生殖醫學治療仰賴各部門的「團隊合作」,例如臨床醫療端與胚胎實驗室透過AI科技與辨識,將患者相關資訊立即整合至雲端,各環節醫護人員可透過雲端資料完成治療評估與準備。而後續照護,護理師與胚胎師也能透過聲音及圖象轉換成紀錄檔案的方式,不僅簡化整體治療流程,也減輕醫療人員負擔與避開可能的錯誤。而取卵後精子與卵子的胚胎培養,胚胎實驗室也能利用精準醫學智慧科技,篩選出最健康的胚胎,不僅提高受孕成功率,還能減少後續母胎生產風險。

生殖醫學智慧醫療的下一步

提升成效外,也兼顧母胎安全

黃泓淵分享,生殖醫學的治療對於迫切想要有寶寶的患者來說,首重目標是「成功活產」。過去為增加成功率,可能會植入2個以上的胚胎,然此舉可能提升懷上雙胞胎或多胞胎的機率,增加女性懷孕與生產上母胎的危險。也因此,目前先進國家世界趨勢,以植入單胞胎為治療主力。

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與輔佐,例如胚胎培養影像成像的進步,能讓醫療人員更精準選定具高著床能力的單一胚胎,減少植入後出現雙胞胎或多胞胎的機率,讓女性生育更安全。黃泓淵也引用政府公開資料表示提升單胚胎植入成功率,台灣2021年經生殖醫學治療後的雙胞胎與多胞胎比例,已從2008年的34.5% 下降至15.3%,三胞胎比例降至0.1%,單胞胎比例則提升至84.6%,成功降低女性孕育多胞胎的風險,未來在公共政策配合下,持續努力與世界潮流同步。

▲黃泓淵醫師表示,台灣生殖醫學近年來數位與科技化趨於成熟發展,不僅減少患者不便性,醫護人員間的資訊傳遞也能更透明,甚至讓不孕夫妻的懷孕與生育兼具效率與安全。

不孕症成世界各國課題

醫療系統的應對將成關鍵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全球有六分之一的成年人患有不孕症,盛行率在16.5%至17.8%之間,不孕症已成為女性健康照護中,僅次於腫瘤及心血管疾病,居於重要地位的疾病與公共衛生議題,也是衛生與健康千年永續發展二十個目標其中之一,如何減少不孕症對想成為父母的人們的影響,已是各國未來重要課題。黃泓淵認為,生殖醫學過去「只要能懷孕就好」的觀念應該要被推翻,仰賴醫界的專業與科技的改變,除了前期的看診評估更便利,如何持續讓醫療人員在治療時更精準判斷與適時給予照護、讓患者增加懷孕率且兼顧母胎安全性,優化患者整體診斷與治療旅程,才是未來生殖醫療系統中最重要的課題。

▲EUREKA報告指出,不孕症的影響與低出生率已成為世界各國擔憂議題。接受EUREKA調查的亞洲各國總生育率,正不斷下降。

延伸閱讀
精彩影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