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8國際新生兒篩檢日 龐貝氏症篩檢治療領先全球成「台灣之光」
  • A-
  • A
  • A+

記者林賢雅/台北報導 

6/28日是「國際新生兒篩檢日」(International Neonatal Screening Day),爸媽們已經為家中寶貝做好疾病篩檢的準備了嗎? 臺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遺傳內分泌科主任楊佳鳳醫師提醒,「多數基因缺陷造成的重大疾病,透過出生48小時後的新生兒篩險,就能提早發現,提早治療。早年被視為絕症的龐貝氏症,在台灣《罕見疾病防治法》通過、成為全球第一個推動龐貝氏症疾病之新生兒篩檢的國家後,已有高達9成5嬰兒型龐貝氏症患者,透過新生兒血液篩檢及早確診;加上領先國際的酵素替代療法,讓疾病獲得良好控制,存活率達9成7。不但讓龐貝氏症患者及家庭燃起希望,也讓獨步全球的台灣龐貝氏症照護,成為另一個「台灣之光」!」

因應6/28國際新生兒篩檢日,楊佳鳳醫師呼籲家長自費勾選龐貝氏症新生兒採血篩檢,及早診斷、及早接受治療

▲因應6/28國際新生兒篩檢日,楊佳鳳醫師呼籲家長自費勾選龐貝氏症新生兒採血篩檢,及早診斷、及早接受治療

龐貝氏症(Pompe disease)是一種罕見遺傳性神經肌肉疾病,目前台灣約有100位病友。患者因先天缺乏分解多餘肝醣的酵素「酸性α-葡萄糖甘脢(acid alpha-glucosidase,GAA)」,導致肝醣無法代謝不斷堆積,造成肌肉病變的永久性傷害,出現漸進性的肌肉無力和呼吸困難,由於病程不可逆,若未能及時治療,恐造成心臟衰竭或呼吸衰竭而死亡。

台灣龐貝氏症協會舉辦「龐貝鬼殺隊 全集中鍛鍊營」活動,提醒病友落實「呼吸訓練、營養、物理治療」等支持性治療

▲台灣龐貝氏症協會舉辦「龐貝鬼殺隊 全集中鍛鍊營」活動,提醒病友落實「呼吸訓練、營養、物理治療」等支持性治療

龐貝氏症又可分為嬰兒型(IOPD)與晚發型(LOPD)兩種。臺灣平均每3萬5千名新生兒就有1位是龐貝氏症患者。嬰兒型患者會在出生幾個月內,因肝醣累積在心臟、骨骼肌造成心室肥大和肌肉無力,早年未有藥物問市時,患者在兩歲以前因心臟衰竭或呼吸衰竭的死亡率幾近100%。罹病嬰兒肌肉無力,全身像沒有骨頭般的軟綿綿,因此常被稱做「趴趴熊寶貝」(floppy babies)。晚發型多發生在兒童時期及青少年,發生率約為2萬分之1,症狀主要為漸進性肌肉無力與呼吸受損,肌肉症狀又以下肢較為明顯。

楊佳鳳醫師指出,「台灣龐貝氏症照護獨步全球,自2008年開始加入新生兒篩檢計劃,目前台灣在新生兒出生48至72小時內,就能透過少量的足跟血篩檢診斷,6小時內就能接受酵素治療,不但存活率高,後續配合療程,患者多能正常求學及生活。台灣嬰兒型龐貝氏症患者從診斷到開始治療的平均時間為10-20天,相較先進國家美國仍需約190天才能確診治療,台灣掌握了更多關鍵治療的黃金時期,成為全球龐貝氏症照護的指標。」

楊佳鳳醫師分享,「臨床上曾有一對生下龐貝氏症兒的父母,在孩子接受新生兒篩檢後,即時治療成功穩定病況,基於對國內醫療團隊的信任,以及對治療成效的肯定,無懼於再次生下龐貝氏症兒的風險,五年後又喜迎第二胎。」 但楊佳鳳醫師也提醒,「仍有2成新生兒父母,輕忽早期篩檢的重要性,錯過黃金治療期而造成憾事,鼓勵家長自費勾選龐貝氏症新生兒採血篩檢,及早診斷、及早接受治療,維持患者最好的健康狀態及生活品質。」

楊佳鳳醫師進一步補充,「若為晚發型患者,仍有發病的潛在風險。正因大眾對龐貝氏症的不了解,過去曾有患者從出現症狀到確診治療,延誤了十逾年,讓症狀加劇。根據台灣龐貝氏症新生兒篩檢推出時間,建議現年15-18歲以上民眾,若身體有出現四肢無力、常常跌倒,呼吸困難、說話上氣不接下氣等異常症狀,應盡速至遺傳科或神經內科檢查。」

目前大部分病友疾病控制良好,在校園上學也能跑跳,甚至參加運動比賽;但因為患者肌肉損傷不可逆,還是會有特殊肌肉,如:口腔咽喉、呼吸相關肌肉較弱,導致說話發音較不清楚,肺功能較差,生病發燒也較容易有肌肉無力情形發生。為此,醫界積極集結跨專科照護團隊推動「全人治療」。透過定期檢測心肺功能、呼吸肌訓練,成為延緩肌肉無力、呼吸衰竭的重要支持治療。

楊佳鳳醫師建議透過持續、規律地的三大支持治療「呼吸、物理治療、營養」來維持身體機能,預防病情惡化:

  1. 呼吸訓練:呼吸肌肉耐力訓練能顯著改善肌肉耐力與整體呼吸功能達3個月。透過一周5天,每天30分鐘的呼吸肌訓練,能幫助患者強化心肺功能,在說話清晰度、完整度上有明顯的改善。
  2. 營養:由於龐貝氏症患者的肌肉量普遍不足,行動上相對費力,因此需要更多營養來維持體力,補充高蛋白質、適度熱量及必需的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成份,來幫助肌肉生成並維持身體機能。
  3. 物理訓練:部分患者即使定期肌肉損傷檢測數值正常,其肌肉組織仍可能持續受到肝醣破壞,若能定期進行肌力訓練,有機會改善受肝醣破壞、失去收縮功能的肌肉。

楊佳鳳醫師認為,台灣在罕病照顧領域雖然領先全球,但仍需持續朝「四大面向」努力:加速診斷、創新治療、確保藥物可近性與病友支持,為台灣罕病病友建構更完整的照護環境。此外,也希望透過社會與國際間的倡議,讓各界對罕病有更深入的了解,對患者及家庭給予更多的支持與關懷,用「同理心」取代「異己化」,讓患者在辛苦漫長的治療下,有勇氣迎向一個友善的生活與社會環境。

今年台灣龐貝氏症協會為鼓勵病友持續進行三大支持治療,特別結合受病友喜愛的動漫,舉辦「龐貝鬼殺隊 全集中鍛鍊營」活動,提醒病友除了接受酵素補充治療之外,更要落實「呼吸訓練、營養、物理訓練」等支持性治療,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更多關於龐貝氏症全集中鍛鍊營的資訊請上「台灣龐貝氏症」臉書專頁了解(https://reurl.cc/70bxak)。

延伸閱讀
精彩影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