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CTWANT
▲川普預計調降美國藥價,恐牽動全球藥物分佈與售價。(示意圖/報系資料照)
美國總統川普簽署行政命令,引進「最惠國」(Most Favored Nation)定價模式,用以降低美國處方藥成本,包括處方藥和藥價可以立即下降30%至80%。學名藥協會建議台灣可藉此機會做政策調整,降低對特定國家藥物的依賴程度。開發性製藥研究協會(IRPMA)表示,這項新制一旦上路,新藥恐延後在台上市,甚至不在台上市。
學名藥協會公共事務政策委員會主委殷為瑩受訪表示,美國藥品給付下修,會加速在地困難學名藥的法規鬆綁,建議台灣可參考美國對學名藥的法規鬆綁,持續強化原料藥和必要藥品供應鏈的韌性,推動台灣在地製藥韌性。
IRPMA理事長胡耀中則認為,美國藥品市場龐大,川普宣布降低處方藥等藥品藥價,或許可提高藥品可近性,更多患者得以用到藥物,但藥廠獲利勢必下降,不同藥廠採取不同因應措施,將減少新藥開發投資或縮編人力。
美國藥品市場占全球達三成,藥價也是全世界最高,川普藥價政策參考先進國家的藥價,予以訂出降價幅度,如此做法類似國內健保藥品核價,令人擔憂的是,川普如果得知台灣藥價如此之低,可能用來作為美國砍藥價的參考依據,一旦如此,美國藥廠勢必不願壓低來台藥價,避免影響到美國當地藥價。
IRPMA秘書長陳全文說,若藥廠基於藥價考量,就會將影響新藥輸入台灣的優先順序,將嚴重衝擊到重大傷病及癌症患者等權益。
殷為瑩則建議,台灣短中期應「以獎勵措施提升國產原料藥、製劑生產及使用比例」、「建立關鍵必要藥品儲備制度」。長期建議修正「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將在地製造納入獎勵範圍,符合以病人為中心的藥品在地化國際趨勢。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