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CTWANT

大陸上海閔行區一名七旬獨居婦人長年沉迷拾荒與囤積廢品,不僅將自宅堆滿垃圾,還每月支付4500元人民幣,折合新台幣約1萬9710元,租下兩間房屋專門堆放雜物。最終,三套房屋合計堆滿多達30公噸廢棄物,情況引發社區與當地政府高度關注。

這名婦人生活節儉,卻對廢品異常執著。她的兒子表示,母親每月寧可花上4500元人民幣租房,折算下來大約是1萬9710元新台幣,只為了堆放撿來的垃圾。房內垃圾堆積成山,門一打開還會「傾瀉」而出。

社區住戶指出,婦人剛搬進社區時就開始大舉拾荒,早期曾租下一樓房子,即使後來房屋出售,她也拒絕搬離。廢棄物堆滿門口,甚至堆放到消防通道,引發鄰居不滿,蟑螂問題也不斷擴散至其他住戶。社區管理人員表示,幾乎每週都得上門兩次協助處理相關情況。無論日夜,婦人都會隨時將撿來的廢品搬入屋內,對於社區與管理單位的勸導,她總說自己會把東西賣掉,但從未實際清理。

婦人的兒子表示,從2014年與2015年起,他與妻子就曾三度協助清理母親的住處,但成效有限。他坦言,自幼家中環境混亂、堆滿雜物,成年後只好選擇與母親分開居住。在里辦公處、派出所與社區管理單位的協調下,近日終於展開大規模清運行動。
由浦江鎮多部門聯合出動超過40人,歷時兩天,總計從三間房屋中清運出30公噸垃圾。現場共使用七輛垃圾車,並同步進行壓縮處理。垃圾清運完畢後,警方陪同婦人的兒子,帶她前往醫院進行精神狀況評估。醫師診斷顯示,婦人有輕度憂鬱傾向,需要藥物治療與心理建設,但本人對治療表示強烈抗拒。

社區管理單位表示,這已是第三次協助清理婦人的囤積問題。此事件凸顯出囤積症在高齡群體中日益嚴重,背後常伴隨孤獨、缺乏安全感與潛在精神疾病。上海精神衛生中心醫師指出,囤積行為若失去理性控制,可能演變為病態反應。根據調查,高齡者中患有囤積障礙的比例可能達到百分之六。若伴隨記憶力衰退,則需警覺是否與阿茲海默症或額顳型失智症有關。
精神科醫師強調,至少一半的囤積症患者同時患有憂鬱症,部分也可能出現焦慮或社交障礙。若採取強制性清理,可能導致患者情緒惡化、行為加劇。有效的處理方式需仰賴社會支持、心理與長期陪伴,才能逐步改善病情。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