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根據內政部最新數據,台灣人口已連續近20個月呈現負成長,加上出生率持續低迷,使得台灣正快速邁向超高齡社會的門檻。在這樣的趨勢下,如何建構完善的熟齡照護體系,已成為當前最熱門且迫切的社會議題。然而,除了日常生活的照護與陪伴,熟齡族群的健康挑戰也日益嚴峻,其中,在熟齡族群日益嚴峻的健康挑戰中,影響視力甚鉅的黃斑部病變不容忽視,特別是在亞洲族群中盛行率偏高的「多足型脈絡膜血管病變」(PCV),其帶來的永久性視力喪失風險更是不容小覷。根據研究觀察,創新治療方法於部分患者中,視覺功能有提升趨勢,且給藥頻率可彈性調整,如逾半數患者能延長給藥間隔時間,提供更彈性的治療參考依據。
彰化基督教醫院眼科部視網膜科主任暨眼科專任主治醫師莊智鈞主任指出,多足型脈絡膜血管病變(PCV)的特徵在於眼底會長出許多異常且脆弱的小血管,這些血管一旦破裂,就可能造成視力急遽惡化。他形容,這些病灶宛如「隱藏在眼睛裡的不定時炸彈」,在亞洲族群發生率高。對部分患者來說,雖然暫時沒有破裂,但其結構本身不穩定,隨時都有出血的風險,若患者掉以輕心,等到視力出現明顯下降才就醫,往往病情已經相當嚴重。
醫師進一步提醒,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大致分為乾性與濕性兩大類,PCV正是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一種,但不論屬於哪一類型,早期發現與早期治療都是關鍵。建議50歲以上族群應定期進行單眼視力自我檢測,如果發現直線出現扭曲、中央視野有缺損、或色彩鮮豔度下降,應立即就醫檢查,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在治療上,過去多以雷射或光動力療法為主,近年則以玻璃體注射的抗血管新生藥物為主要選擇,且新藥物持續發展中。醫師表示,PCV需要長期追蹤與治療,新一代藥物不僅能延長治療間隔,減少患者回診與注射的頻率,讓「眼中的定時炸彈」更趨穩定,病情也能獲得較好的控制。
「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好發於50歲以上熟齡族,且隨著年齡增加,罹患機率也大增;台灣每10位65歲以上老人,就有1人罹患老年性黃斑部病變。而末期黃斑病變發生率則約為1.9%,換算約為8萬6千位老人恐因疾病影響,而使眼睛中央視野功能完全喪失。
多足型脈絡膜血管病變(PCV)為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nAMD)亞型之一,在亞洲人身上特別常見。據統計,在亞洲族裔的「濕性」老年黃斑部病變(nAMD)病例中,PCV 佔比高達 60%,遠高於西方國家。PCV 的特徵是脈絡膜血管末端形成類似葡萄串的異常血管病灶,猶如血疱,若未及早診斷並治療,可能加速病程發展,增加視力受損風險,早期診斷與處置,有助醫療團隊更妥善掌握病情,延緩惡化風險。
過往,治療方式除了傳統的雷射光凝固治療、光動力療法,另外也也可透過抗血管新生抑制劑來治療。近期在 2025 年歐洲視網膜專家學會(EURETINA)上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為患者帶來了曙光。根據研究觀察,創新治療方法於部分患者中,視覺功能有提升趨勢,且給藥頻率可彈性調整。在一年追蹤期間,研究中部分個案於追蹤期間顯示視力指標有提升情形,惟實際效果需依個人狀況而異,上述數據提供醫療決策參考,實際效果仍需依臨床判斷與個體差異調整。
參考文獻
註[i] 內政部統計 https://www.moi.gov.tw/News_Content.aspx?n=9&s=331543
台灣總人口數為2,332萬8,343人,較7月底少9,593人,已連續20個月呈現負成長,相較去(2024)年同期減少7萬8,265人
註[ii] 根據衛福部99年新聞提到AMD,近年來在全世界已有超越白內障,成為65歲以上老年人失明的主因
註[iii] 末期黃斑病變發生率約為1.9%
根據內政部戶政司全球資訊網,114年4月各縣市人口年齡結構指標資料,65歲以上人口共4,552,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