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得乳癌「女兒躲不掉?」 5類人=高風險族群
  • A-
  • A
  • A+

健康中心/楊惟甯報導

乳癌是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之首。(示意圖/pixabay)
乳癌是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之首。(示意圖/pixabay)

乳癌是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之首,根據衛福部統計,111年共有1萬7366名女性罹患乳癌,112年有2972人因病喪命,平均每天約有8名女性死於乳癌,死亡率高居女性十大癌症第2名。坊間流傳「家族有人得過乳癌,自己也容易中獎」的說法,馬偕紀念醫院乳房中心主任張源清表示,部分個案確實與「遺傳性基因變異」相關,並非迷思。

張源清指出,乳癌、卵巢癌、攝護腺癌與胰臟癌都可能與遺傳性基因有關,且這類癌症常見「家族聚集性」與「年輕化」現象。當同一家族多位成員相繼罹患相同或相關癌症,尤其發病年齡偏早時,就可能帶有高風險的遺傳基因。

研究顯示,約有5%至10%癌症病人屬於遺傳型,雖比例不高,但風險不容忽視;若家族中有兩代以上女性曾罹患乳癌,後代罹癌風險恐比一般人高出數倍。

張源清提醒,並非所有人都需急著做基因檢測,真正屬於「高風險族群」的,包括:確診三陰性乳癌且年齡小於60歲者、45 歲前罹患乳癌者、有直系親屬曾罹患卵巢癌、胰臟癌或攝護腺癌者,以及家族中有人50歲前確診乳癌者等。若符合條件,建議主動與醫師或遺傳諮詢師討論,提早預防與介入。

針對國內乳癌發生現況,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芳銘則指出,在過去20年間,從每10萬人口40人翻倍升至82人,但整體死亡率卻未如歐美明顯下降,顯示「早期篩檢」與「完整治療」仍有進步空間。

他指出,目前台灣的乳癌篩檢率僅約46%,遠低於歐美國家的80%與日韓的60%。陳芳銘呼籲,政府應將篩檢率提升至60%,並確保80%的早期患者能接受完整藥物治療,同時建立長期支持系統,唯有早篩早治,才能真正扭轉死亡曲線。

衛福部長石崇良也表示,為提升治療品質與成效,明年將正式推動「乳癌論質計酬制度(P4P)」,以「治療遵從率」與「五年存活率」作為獎勵指標。未來醫院若能依臨床指引完成治療、達到良好成效,健保將給予獎勵。透過制度化監測與獎勵機制,能促使醫療院所提升治療完整度與品質。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