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中心/張尚辰報導

想要避免心血管疾病,除了規律運動、正常作息以外,正確的飲食也是非常重要的。美國心臟科醫師布霍傑(Sanjay Bhojraj)列出9種自己絕對不吃的食物,表示即使生活習慣看似健康,但若飲食選擇錯誤,也容易讓自己暴露在危險之中。
根據外媒《CNBC》報導,布霍傑在看診多年後發現,許多患者雖然有良好的生活習慣,但日常飲食卻隱藏致病陷阱。某些標榜「低脂」、「植物性」的產品,實際上含有會引發發炎、血糖失衡與血管受損的成分,長期下來,這些隱性傷害都會慢慢浮現。
布霍傑特別點名9種食物即使「付錢給他也不吃」,如下:
1.含糖早餐麥片
外表看似健康、包裝又吸引人,但其實很多早餐穀片糖分超標,幾乎等同甜點。吃下去不但會造成血糖急升,還會導致胰島素大波動,長期影響代謝功能,並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2. 加工熟食肉類
方便的加工肉類常使用硝酸鹽與亞硝酸鹽保鮮,這些化學物質進入體內後,可能轉變成致癌物,同時也會提升血壓、損害動脈健康。
3. 汽水和能量飲品
無論是汽水還是能量飲,都會讓血糖快速飆升、刺激腎上腺運作過度,造成全身慢性發炎。而「無糖」版本通常含人工甜味劑,對腸道菌群與心臟健康也構成潛在威脅。
4. 油炸食品
熱狗、洋蔥圈、薯條等油炸食品,常使用容易氧化的廉價植物油,高溫烹調後會產生對血管有害的化合物,這些物質會促進動脈斑塊堆積、增加中風與心臟病風險。
5. 白麵包與精緻澱粉
經過高度加工的碳水如白麵包、白飯等,纖維和營養幾乎全被剝除,吃進體內後轉化為葡萄糖的速度極快,造成血糖震盪、脂肪堆積,進一步提高第二型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
6. 人造奶油與假奶油醬
這類產品雖然曾被當作奶油的「健康替代品」,但其中常含有反式脂肪,會提升壞膽固醇、降低好膽固醇,使血管彈性變差、加速老化。
7. 高度加工植物性肉品
不是所有「植物性食品」都代表健康,市面上許多植物肉產品屬於高度加工食品,常含高量鈉、人工添加物與精製油脂。布霍傑提醒,「如果你看不懂成分表,就不該吃下肚。」
8. 鈉含量過高的罐頭湯
一碗罐頭湯的鈉含量可能接近每日攝取上限,攝入過量容易導致高血壓,並增加心臟病與腎臟問題的風險。
9. 化學咖啡奶精
市售咖啡奶精看似無害,其實是由氫化油、糖與人工香料組成的化學混合物。長期飲用會累積發炎反應與血管損傷,即便每天只是少量,也可能成為慢性疾病的推手。
最後,布霍傑強調,不必追求一夕之間的「飲食革命」,而是從慢慢減少這些高風險食物開始,慢慢將它們替換為天然、營養的選項,才能真正為心臟健康打下穩固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