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冷就手腳冰冷!中醫曝「2大原因」是身體在求救 揭5招自救方法
  • A-
  • A
  • A+

生活中心/彭淇昀報導

這週全台有感降溫,許多人就被「手腳冰冷」困擾著,有人以為這只是氣溫低的關係,其實在中醫的觀點中,手腳冰冷不單是外在環境造成,而是體內陰陽氣血失衡的表現。中醫師指出,手腳冰冷的狀況有2種情況,一是陽氣不足,不管穿多少衣服還是冷的「虛證」,二是氣血受阻,循環不良導致氣血無法輸送到手腳的「實證」。

天一冷不少人就開始「手腳冰冷」,在中醫的觀點中,手腳冰冷不單是外在環境造成,而是體內陰陽氣血失衡的表現。(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天一冷不少人就開始「手腳冰冷」,在中醫的觀點中,手腳冰冷不單是外在環境造成,而是體內陰陽氣血失衡的表現。(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亞灣馬光中醫診所醫師藍涵鐘在「馬光醫療網」說明,手腳冰冷不單是外在環境造成,而是體內陰陽氣血失衡的表現。「陽主溫煦、陰主滋潤」,兩者平衡身體才能溫和順暢,因此當陽氣虛弱、推動無力時,陰血就像枯竭的溪流,無法充分地去溫暖四肢末梢,這才造成手腳冰冷的症狀,也就是體內的火種太弱、氣血推動力不足。

藍涵鐘指出,「虛證」常見的狀況有「手腳冰冷而且怕冷、怕風、臉色蒼白、精神疲倦、腰痠、腹瀉、容易頻尿、女生月經量少或經痛」,這類人屬於俗話說的「冷底」體質,中醫治療以「溫陽補氣、養血通絡」為原則。

藍涵鐘建議,可多吃溫熱性食物,如老薑、蔥白、桂圓、紅棗、牛肉;虛寒型的人最忌吃冰、冷飲、冰品、生菜沙拉等,都會讓陽氣受傷,越吃越冷。

至於「實證」常見的狀況有「手腳冰冷但怕熱、容易煩躁、口乾口苦、便秘、胸悶、情緒壓力大、易緊張焦慮、舌紅苔黃、脈數」,治療則以「疏肝理氣、化痰通絡」為原則,幫助氣血暢行,使鬱熱得洩、寒象自解。

藍涵鐘建議,學會放鬆,深呼吸、散步、聽音樂可幫助理氣,加上每天做30分鐘有氧運動,像是快走、瑜珈、伸展等,可促進血氣循環。

藍涵鐘還分享5個自救小撇步,能改善手腳冰冷,包括按3個穴位、2個食補。

睡覺前按「關元穴」5到10分鐘,位置在肚臍往下約三指寬的地方,將雙掌相疊輕輕地放在此穴位上,輕輕地往左右交替繞圈,每10圈就換個方向,可溫養全身、補氣固本、強化下腹部循環。

每天早上起床按「中脘穴」,位置在肚臍往上約四指寬的地方,兩手臂向內抱圓、腋下打開,雙手中指輕輕抵住此穴,配合深呼吸5到10分鐘,可調理脾胃、促進消化、舒緩脹氣與胃痛。

早晚用熱毛巾敷在大椎處2至3分鐘,按「大椎穴」,位置在低頭時,脖子後面最高的那一節骨頭下方,可調節身體溫度、提升免疫力、預防感冒、幫助血液循環、減少肩頸僵硬。

另外,可飲用「冰來薑黨」,生薑2錢、黨參3錢、紅棗5顆 用水1200c.c.,煮滾10分鐘,分次慢飲,喝完可再用熱水回沖;也可煮「薑山薏改」來喝,乾薑2錢、山藥5錢、薏仁苡1,加半斤豬肋排,燉湯,一週一次。

最後,藍涵鐘提醒,手腳冰冷不是小問題,它是身體在對你發出「求救訊號」,主要就是陽氣太弱、氣血被堵,只要分清體質、對症調理,就能讓寒氣散去、暖意回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