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施春美/台北報導
▲長期腹痛、腹瀉,常認為可能是腸躁症。(圖/資料照片)
長期腹痛、腹瀉,常認為可能是腸躁症,但小心可能是發炎性腸道疾病。醫師李柏賢表示,一名38歲男子罹患克隆氏症(發炎性腸道疾病的一種),之前被誤診為盲腸炎,但手術治療後,仍持續出現多處廔管,導致男子開了7次刀,之後又因小腸破裂,男子一度想放棄治療,所幸後來確診為克隆氏症,採用生物製劑治療,才獲得有效治療。
林口長庚胃腸肝膽科副教授、醫師李柏賢在健康節目中表示,一般人若腹痛、腹瀉,會直覺認為是腸胃炎,若長期則被認為可能是腸躁症,但若同時出現血便、貧血、體重減輕這3個症狀,且持續3個月以上,就要小心可能是自體免疫疾病導致的腸道發炎,就是所謂的發炎性腸道疾病。
他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主要分成2種,一為克隆氏症,一為潰瘍性結腸炎。前者是從口腔到肛門,後者則主要侵犯大腸。因此,克隆氏症的治療較為困難。
有關這類疾病的原因,他表示,目前仍原因不明,目前認為可能與基因、飲食、食品添加劑這3項造成腸道慢性反覆發炎,而造成廔管、穿孔,而必須反覆開刀手術治療。
馬偕醫院消化科系胃腸科主任章振旺表示,由於克隆氏是全身的免疫疾病,所以會有腸道外的症狀,例如關節炎、虹彩眼、結節性紅斑。
至於確診方式,李柏賢表示,除了大腸鏡、胃鏡外,有時還需要電腦斷層、核磁共振造影、腸道攝影等,以確定小腸有無發炎現象。
章振旺表示,若是急性期,要先緩解其症狀,以避免危及生命,長期治療目標則為內視鏡下腸道黏膜癒合,以確保患者不會再復發,目前治療方式包括類固醇、免疫抑制劑與生物製劑,生物製劑已經可獲有條件的健保給付。
至於患者人數,李柏賢表示,截至2022年8月,重大傷病卡有效領證人數,克隆氏症有1951人、慢性潰瘍性結腸炎4398人,合計發炎性腸道疾病6349人。但根據其臨床經驗及先前研究趨勢統計,此數字與罹病人數差距頗大,因為許多患者診斷後並未申請重大傷病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