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醫師指出研究顯示,姿勢性高血壓其死亡風險比沒有此現象的人高出87%。 (示意圖/大里仁愛醫院提供)
突然站起來就頭暈、眼前一片黑,甚至重心不穩增加跌倒風險,小心是另一種隱形高血壓所引起。醫師示警,起臥之間天旋地轉,也可能是另一種較少被注意的「姿勢性高血壓」問題;研究指出出現姿勢性高血壓,其死亡風險比沒有此現象的人高出87%。呼籲中高齡、肥胖族群更要特別當心。
家醫科醫師許芷瑜表示,血壓每分鐘都會隨著不同的因素而變化,也會因年齡、情緒、飲食、體能活動等狀況而變動,數值並非固定。目前普遍認為從坐姿站起時,收縮壓上升≥20 mmHg為姿勢性高血壓標準之一,並將其視為心血管疾病、中風、腎臟病與認知功能障礙等的重要潛在風險因子。
她說,根據最新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The BMJ)的文章,透過統合分析,研究3萬1124名平均年齡67.6歲、包含已確診高血壓患者與尚未確診但血壓偏高的成人資料,結果發現約17%的受試者出現姿勢性高血壓,比姿勢性低血壓(9%)還常見。而在高血壓的年長患者中,有姿勢性高血壓亦是影響死亡率的重要預測因子。一項追蹤4年半的研究顯示,若出現姿勢性高血壓,其死亡風險比沒有此現象的人高出87%。
許芷瑜進一步指出,除了年齡、酒精之外,肥胖與代謝症候群也是高血壓的風險因子。例如在《英國醫學期刊》一篇統合分析中,有38.5%的姿勢性高血壓患者屬於肥胖。如果高血壓患者同時還有肥胖、血糖控制不佳等問題可能進一步提高中風、腎臟病、甚至是認知障礙等共病的風險。不過好消息是,研究也發現只要積極控制血壓,可降低7%的姿勢性高血壓的發生機率。
她說,除了必要的藥物治療外,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管理同樣關鍵。以下提供5個簡單又實用的小撇步:
1、控制體重:只要減少5至10%體重,就可有效改善血壓與血糖。
2、飲食調整:避開含糖飲料、減少精緻澱粉與油炸食物,穩定血壓也能控糖。
3、規律運動: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活動,如快走、騎腳踏車,有助心血管健康。
4、避免久坐:久坐影響血液循環,建議每小時起身活動至少5~10分鐘。
5、自我監測血壓:建議平時在家規律地以「722原則」,也就是連續7天,在每天早上起床後和晚上睡覺前,各量一次血壓,每次都量2遍,取平均值後並記錄,若出現異常波動,應盡速就醫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