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黃小姐(左)病情嚴重時,病灶甚至從頭到腳遍及全身。(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異位性皮膚炎不是吃藥、嘗試偏方就能痊癒。醫師提醒,這是長期處於發炎狀態的「慢性病」,治療就像調體質一樣需要時間與耐心,若自行中斷可能反而會讓病灶大爆發。
今年21歲的病友黃小姐,曾經是中華女壘隊的亞運培訓國手之一,經常擔任中心打者,以穩定且強勁的長打能力帶動全隊士氣,但她從小飽受異膚搔癢、腫痛與流湯流水之苦,嚴重時甚至病灶遍及全身從頭到腳,且因為臉部腫痛,最久曾經躲在家裡一星期不出門。
由於她熱愛棒壘球,流汗與日曬都會加劇症狀。在父母陪同下遍訪醫師,嘗試各種治療與偏方,卻始終未見改善後,她接受醫師建議,使用新一代生物製劑治療,治療3年後疾病維持穩定,停藥迄今2年未見復發,可以繼續在球場上發揮才能,為國爭光。
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榮譽理事長、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朱家瑜指出,異位性皮膚炎是和體質有關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的「慢性病」,因此治療目標非治癒,而是追求長期穩定的控制。他說,曾有病友接受2週治療後自覺痊癒就中斷回診,結果半年後病灶大爆發,甚至出現感染,需要更長時間修復。面對異位性皮膚炎,除了基礎保濕與局部治療,更需要系統性控制免疫反應。
▲醫師指出.異位性皮膚炎是和體質有關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的「慢性病」。(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理事、台北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醫師黃毓惠表示,臨床上病友反映對治療的最大期待包括「有效止癢」、「減少就醫頻率與時間」、「藥物安全副作用少」、「日常生活不受影響」、「用藥便利」、以及「病灶穩定不再反覆發作」等,這些對一般人而言或許稀鬆平常,對病友而言卻是難以企及的夢想。
她說,在臨床上看到許多人長期因病而苦,承受了很多身、心壓力,因此有感而發,希望透過醫病間的有效溝通來穩控病情。介白素IL-13是引發異位性皮膚炎的關鍵,針對中重度異膚患者,傳統外用類固醇、免疫抑制劑治療效果有限,近年生物製劑等精準標靶治療已是主要選項。
▲異位性皮膚炎已進入生物製劑幫助穩控的多元選擇新時代。左起為丁淑敏秘書長、黃毓惠理事、朱家瑜榮譽理事長、病友黃小姐。(圖/異膚炎病友協會提供)
朱家瑜說,異位性皮膚炎需要長期穩定控制,目前治療方式已相當多元,從基礎保濕、外用藥,到不同機轉的系統性治療都有,醫師會依個別病況調整。患者若能規律治療並配合生活調整,病情可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