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心/楊惟甯報導

在臉書、IG擁有高人氣的健康粉專「周藥師吃給你看」,長期透過血糖機實測各種食物的升糖指數,深受網友信賴。近期他則針對維生素D3做出解析,直指多數人其實不需要特別補充,除非屬於「特定4種族群」,否則盲目攝取反而可能造成身體負擔。
維生素D3雖是人體不可或缺的營養素,能幫助增進鈣吸收、維護骨骼與牙齒健康,對預防骨質疏鬆、肌肉無力都有幫助,但因屬於脂溶性維生素,若長期攝取過量會累積於體內,導致高血鈣或腎臟負擔。
周藥師引述《美國內分泌醫學學會》(Endocrine Society)最新治療指引指出,只有以下4類人建議規律補充D3:
一、1至18歲青少年:可降低呼吸道疾病風險,建議常規攝取400~800 IU/日。
二、75歲以上長者:研究顯示,補充D3能降低死亡率,建議800 IU/日最為適當,與鈣片同時服用效果更佳。
三、糖尿病前期患者:對於葡萄糖耐受性差、血糖偏高者,建議初期補2000 IU/日,一個月後降至800 IU維持,有助降低演變為「真.糖尿病」的風險。
四、孕婦:常規補充D3可減少子癲前症、早產發生率,建議攝取800~1600 IU/日,依血中濃度調整,持續至整個孕期。
周藥師也強調,維生素D的血中濃度需達30 ng/mL以上才算合格,若平時能適度曬太陽、均衡飲食,多數人其實不需額外補充。
根據衛福部與美國國家醫學院(NIM)建議,成人每日建議攝取量為400~600 IU,71歲以上長者為800 IU,每日上限則為2000 IU。若長期超量,可能出現情緒低落、噁心、厭食、肌肉無力等症狀,嚴重時恐引發高血鈣症,造成腎功能損害。
此外,因D3為脂溶性維生素,建議飯後與含油食物同食吸收率最高,不宜空腹或睡前服用。所有保健品也應避免與茶、咖啡、酒精或碳酸飲料同時攝取,至少間隔2小時以上。
部分藥物會與維生素D3產生交互作用,例如:
奧利司他(Orlistat):減少脂肪吸收,導致D3吸收下降。
類固醇藥物:干擾鈣吸收與D3代謝。
抗癲癇藥:加速D3分解,導致體內濃度不足。
他汀類降膽固醇藥:可能減少D3合成。
噻嗪類利尿劑:與D3併用恐引發高血鈣,特別是腎功能不佳的長者。
醫師也指出,高血鈣或高尿鈣患者屬於D3禁忌族群,因D3會促進鈣質吸收,恐導致鈣離子濃度過高、造成腎結石或代謝異常。若有腎臟疾病、甲狀旁腺異常或長期服藥者,應定期追蹤血中D濃度與鈣值,避免補錯、補過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