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花600億!「這疾病」全台1成人得「第4期還不知罹病」醫嘆耗能怪獸
  • A-
  • A
  • A+

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洗腎示意圖。(圖/門諾醫院提供)
洗腎示意圖。(圖/門諾醫院提供)

台灣洗腎人口長年居高不下,傳統到院血液透析被醫界形容為「耗能怪獸」。根據最新研究模型揭警訊,2027年全台慢性腎病人口恐破300萬。

北醫大積極推動「綠色腎臟照護」,從早期防治到居家腹膜透析,協助病人延緩甚至擺脫洗腎命運,日前舉辦「綠色腎臟照護新典範」記者會,分享北醫大醫療體系推動碳足跡減量到居家腹膜透析的新典範。更為健保省下逾千萬元支出。

北醫大校長吳麥斯致詞時指出,北醫大與國際INSIDE CKD計畫合作的模擬模型顯示,2022年全台約有250萬名慢性腎臟病患者,占總人口10.6%,但多數患者在進入第4期前不僅未確診,甚至沒意識到自己有腎臟問題。據推估2027年患者數將成長至300萬人,照護費用更高達新台幣621.8億元,相關共病與死亡風險也將隨之大增。

吳麥斯表示,2009年曾有澳洲醫師提出「綠色腎臟醫學」概念,提倡透過早期診斷、延緩病情與減少透析等方式,提升病人健康與生活品質,同時減少醫療資源使用,降低對環境負擔與衝擊。這項理念與賴清德總統推動的「健康台灣」願景不謀而合。北醫大醫療體系近年透過此策略,每年成功助約50名病人免於洗腎,透析發生率與死亡率均下降20%,為健保省下逾千萬元支出。

對於必須接受腎臟替代療法的患者而言,腎臟移植是維持腎功能最理想的治療方式,但移植機會有限,多數患者仍須依賴血液透析維持生命。吳麥斯指出,血液透析是相當消耗資源的治療方式,估計每位病人每年需使用逾7.4萬公升的水、1963度電,並產生超過320公斤的廢棄物。相較之下,俗稱「洗肚子」的腹膜透析,不僅大幅減少環境衝擊、治療成效更佳,還可居家進行不必常跑醫院,有助提升病友的生活品質。

北醫大醫療體系以綠色腎臟照護響應國家政策,推動居家透析與碳足跡減量,打造永續醫療新典範。(圖/北醫大提供)
北醫大醫療體系以綠色腎臟照護響應國家政策,推動居家透析與碳足跡減量,打造永續醫療新典範。(圖/北醫大提供)

健保署長陳亮妤表示,民國113年全台透析人數達9.7萬人,推動綠色腎臟照護至關重要,若能善用腹膜透析與居家透析,既能讓病人在家安全治療、提升生活品質,也能減少醫療行為對環境的衝擊。健保署114年提供4.3億元經費,持續鼓勵院所推動居家透析,期待結合遠距智慧醫療,擴大居家透析的覆蓋範圍,提升以病人為中心的照護品質,同時減輕環境負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