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氣變差」、「懷疑錢被偷」 醫師公布失智症10大警訊
  • A-
  • A
  • A+

記者陳弋/綜合報導

失智症10大警訊。(圖/新竹馬偕醫院提供)

▲失智症10大警訊。(圖/新竹馬偕醫院提供)

台灣邁入高齡社會,人口快速老化,失智人口也有逐年增加的現象。衛生福利部推估,2022年我國失智人口將超過30萬人,其中96%為65歲以上長者。新竹馬偕醫院提醒,失智症的徵兆不僅有記憶力退化、反應變慢,「個性改變」也是一大警訊。

新竹一名82歲王先生2年前開始記憶力減退,家人說他常常忘記早上吃過藥,造成重覆服用,也會不斷詢問家人一樣的問題,包括家人去哪了,今天要做甚麼事等等。最近2個月王先生的狀況加劇,出門迷路被鄰居帶回,有時會認錯家人叫錯名字,種植花草的興趣也降低了。晚上王先生經常獨自在房間數錢,懷疑家人偷他的錢,情緒也變得易怒、不穩定。

家屬帶王先生至新竹馬偕神經內科門診,經過抽血檢查、腦部電腦斷層掃描、腦波及認知功能測驗,確診阿茲海默症(中度失智退化)。王先生開始接受失智症藥物、精神調節劑及情緒調節藥物治療,狀況獲得改善;醫師同時建議家屬,除了藥物治療,要耐心陪伴王先生,外出運動及參加社交活動有助腦部細胞活絡,也能減緩退化。

神經內科醫師林慧琦說明,失智的病理機轉主要是腦細胞退化、病變,引起腦部萎縮和大腦皮質功能喪失,從而讓人產生認知功能障礙,且容易出現幻覺、妄想或干擾行為等症狀,這些症狀會隨嚴重程度不同影響工作、人際關係及日常生活。失智症可分為以下3種:

一、退化性失智症

◆阿茲海默症:初期症狀為記憶力衰退,對時間、地點和人物的辨認出現問題,屬進行性退化並具不可逆性。主要是因海馬迴受到影響,使腦部神經細胞受到破壞。

◆額顳葉型失智症:以額葉及顳葉的退化為主,早期症狀為人格變化和行為控制力喪失,可能引發異常行為;可能有語言障礙,例如表達困難、命名困難等漸進性退化現象。

◆路易氏體失智症:除了認知功能障礙,也伴隨身體僵硬、手抖、走路不穩、重複跌倒等現象。此外恐合併明顯精神症狀,例如視幻覺、情緒不穩或疑心妄想等症狀。

二、血管性失智症:因腦中風或慢性腦血管病變,造成腦部血液循環不良,導致腦細胞死亡造成智力減退。

三、其他因素導致的失智症(治療之後可能有機會可以恢復)

◆營養失調:如缺乏維他命B12、葉酸等營養素。

◆顱內病灶:如常壓性水腦症、腦部腫瘤、腦部創傷等。

◆內分泌異常:如甲狀腺功能低下、腎上腺素低下等。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如梅毒。

◆中毒:藥物濫用、酗酒。

神經內科醫師林慧琦表示,由於腦細胞損傷不可逆,失智症尚無法完全治癒,但藥物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狀並延緩惡化。(圖/新竹馬偕醫院提供)

▲神經內科醫師林慧琦表示,由於腦細胞損傷不可逆,失智症尚無法完全治癒,但藥物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狀並延緩惡化。(圖/新竹馬偕醫院提供)

失智初始症狀常見短期記憶變差,患者常常忘記最近發生的事情、最近和誰說話、把東西放在什麼地方。這種情形一天可能發生很多次,疾病演變至末期,則可明顯感受病患整體記憶力嚴重喪失。林慧琦提醒,當出現以下10種症狀,必須留意可能是失智症警訊:

◆記憶力減退到影響生活。

◆計畫事情或解決問題有困難。

◆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

◆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

◆難以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的關係。

◆言語表達或書寫出現困難。

◆東西擺放錯亂且失去回頭尋找的能力。

◆判斷力變差。

◆從職場或社交活動中退出。

◆情緒、個性發生改變。

當家中長輩出現以上症狀,我們該如何面對?林慧琦指出,首先應儘早就醫,失智症患者常無法正確表達不舒服症狀,相處上須透過耐心觀察,嘗試理解他們的想法,當他們無來由地沮喪、憂鬱或起疑心,可以多陪伴及聊天。若不小心發生衝突,應主動離開現場,避免患者出現更大情緒波瀾。

林慧琦強調,由於腦細胞損傷不可逆,失智症尚無法完全治癒,但有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能改善患者的症狀並延緩惡化,醫師會根據不同失智症的種類,採取相對應的治療方法;許多醫學研究也提出預防及延緩失智症的方法,包括多動腦、規律簡單的運動(如快走、太極拳、爬山等)、社交活動、三高控制、充足睡眠、正常作息、避免外傷。

延伸閱讀
精彩影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