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H罹攝護腺癌開刀後須包尿布 泌尿醫權威陳煜:2~3成患者術後尿失禁
  • A-
  • A
  • A+

記者黃仲丘/台北報導

罹患攝護腺癌的作家H,坦言因為有漏尿問題,所以都得包著尿布(圖/翻攝自作家H臉書)

▲罹患攝護腺癌的作家H,坦言因為有漏尿問題,所以都得包著尿布(圖/翻攝自作家H臉書)

攝護腺癌已是國內第5致死癌症;罹患攝護腺癌的作家H,坦言因為有漏尿問題,所以都得包著尿布,脊椎也已經有轉移;林口長庚醫院男性學及婦女泌尿科主任陳煜表示,攝護腺肥大與攝護腺癌可能同時存在,若是中低惡性,通常早期也會有頻尿、夜尿、急尿、尿流細小等攝護腺肥大症狀;但若為惡性,早期則幾乎無症狀,一旦有骨骼疼痛等症狀時,都已經是末期。末期動刀,約有20~30%會出現漏尿問題。

根據衛福部最新的癌症登記報告發現,攝護腺癌是2019年癌症個案數增加最多的第4名癌症;從2018年的6644人,到了2019年則增加至7115人,成長幅度高達7.09%。也已從十大國人致死癌症中,從第6位竄升到第5位,有7139位國人因攝護腺癌死亡。

新冠疫情期間就醫不便 尿不出來沒看醫師攝護腺腫成乒乓球

罹患攝護腺癌三期的作家H,坦言因為有漏尿問題,所以都得包著尿布;馬偕紀念醫院泌尿科資深主治醫師蔡維恭表示,攝護腺肥大與攝護腺癌早期,常常都會有頻尿、頻尿、夜尿、急尿、尿流細小等攝護腺肥大症狀;新冠疫情期間發現,很多老人家因為擔憂到醫院遭感染,即使有攝護腺肥大問題,仍未就醫,也很難早點釐清是單純的攝護腺癌、或是良性還是惡性腫瘤,而延誤病情

蔡維恭表示,疫情期間許多民眾羞於就醫,最近疫情趨緩許多患者陸續回診,但最近發現好幾個60歲到80歲的患者已經完全尿不出來;正常的攝護腺約20克、中度肥大約40克,這些尿不出來的患者到院時,攝護腺已腫成100克,有如乒乓球大。

長庚林口長庚醫院男性學及婦女泌尿科主任陳煜表示,疫情趨緩後因為尿不出來而跑來門診的患者確實增加不少;攝護腺癌與攝護腺肥大是不相干的疾病,但有可能同時存在,也都較常發生在60歲以上的長者。如果是中低惡性攝護腺癌患者,大多在早期也都會有頻尿、夜尿、急尿、尿流細小等類似攝護腺肥大徵象。

陳煜說但若是惡性攝護腺癌,臨床上早期大多不會有任何症狀很多晚期患者,都是骨骼疼痛,去檢查後才發現是攝護腺癌骨轉移,這類發生骨轉移的患者,通常都已經是第四期骨癌,因此定期檢查很重要。

有家族史年輕化攝護腺機會高 40~50歲就要定期追蹤

陳煜表示,50歲以下的攝護腺癌十分少見,但若父親爺爺有攝護腺癌的家族史民眾,若罹患攝護腺癌則可能會更年輕就發生;正常民眾是建議50歲以上一年一次,有家族史的民眾則建議40~50歲就要定期追蹤,特別是PSA指數偏高者,最好每半年就要追蹤一次。

手術患者 約20%~30%仍會持續有尿失禁

治療攝護腺癌,依照不同期別有不同的療法,在攝護腺癌第一、二、三期,陳煜表示,可接受根治性攝護腺切除術、放射線治療、冷凍治療、海扶刀,若年世已高的70~80歲長者,則可採積極監控不用侵入性很強的治療;但如果是60多歲的確診者,由於目前國人的平均餘命快接近90歲,陳煜建議這類患者可考慮進行傳統、腹腔鏡、達文西、電療等手術。但開刀對於相關組織會造成一定影響,通常在手術後約有7~8成患者會出現尿失禁,大部分患者會逐漸改善,但有20%~30%仍會持續有尿失禁。另也可能破壞勃起神經,之後失去勃起功能。

如果是4期患者,若已有淋巴或遠端骨頭與其他器官轉移,多不建議手術,會建議施行荷爾蒙療法。

作家H49歲罹攝護腺癌三期,陳煜表示,若罹患攝護腺癌一期、二期,五年存活率可達95%;第三、第四期,目前平均約有7成,中低惡性約8~9成,高惡性則約5成。

陳煜表示長庚醫院遇過最年輕的患者年僅38歲,因為有頻尿問題就醫檢查後發現罹患攝護腺中期,術後也有漏尿問題。目前發現若以電療、海扶刀等方式手術,較不會有術後漏尿的問題。

▼作家H49歲罹攝護腺癌,長庚最年輕患者年僅38歲(圖/翻攝自作家H臉書)

作家H49歲罹攝護腺癌,長庚最年輕患者年僅38歲(圖/翻攝自作家H臉書)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