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復健科醫研發2款中風復健神器鏡像手、踏步車 都將量產外銷為國爭光
  • A-
  • A
  • A+

記者黃仲丘/台北報導

▲穿戴式手部機器人「鏡像手」(圖/台灣復健醫學會提供)

台灣復健醫學於3月4日頒發卓越研究獎,二位獲奬之復健科醫師皆以開發新醫療器獲奬;林口長庚復健部部長裴育晟,所研發的穿戴式手部機器人「鏡像手」,可讓中風患者由健康的單側手,透過手部動作,讓患側的機器外骨骼一起運動,給予患側手真實的感覺和動作經驗。土城長庚醫院復健科主任黃書群誒與桃園長庚醫院名譽院長黃美涓一起發明的「踏步車」,則以公園踏步車為發想,成功研發可模擬步態的有趣復健車,讓許多復健者騎上癮。

林口長庚復健部部長裴育晟,所研發的穿戴式手部機器人「鏡像手」,是自2015年共同執行科技部輔具計畫所成功研發。

裴育晟表示,中風後所伴隨的肢體偏癱多造成日常生活功能障礙,亦形成社會與家庭的重大成本,特別是中風後的手功能恢復特別緩慢且複雜,復健過程中也需要大量的人力輔助。應用科技輔助復健活動的執行已是全球共同的發展方向。

穿戴式手部機器人「鏡像手」,可讓由健康的單側手,透過手部動作,讓患側的機器外骨骼一起運動,給予患側手真實的感覺和動作經驗。研究發現,鏡像手針對手部動作很少的中風病人,於中風後6個月內接受治療,4分之1病人手動作可進步一級,過中風超過6個月後也還是有效,只是效果會再減半,這項產品

已由科技部輔導之新創公司富伯生醫科技且完成產品化,產品已取得國內外醫療器材許可證,在台灣已服務超過20家醫療院所。

土城長庚醫院復健科主任黃書群表示,台灣目前因中風導致偏癱的病友,保守估計有30萬。偏癱的病友因為行動不便,難以從事全身性有氧運動,例如快走、慢跑、騎腳踏車等。長期嚴重缺乏全身性運動,引起肌肉萎縮、心肺功能退化、產生負面情緒、升高再次中風的風險。因此,有需要為這群病友發展適當的全身有氧運動。

黃書群與共同發明者桃園長庚醫院名譽院長黃美涓之後從公園的踏步車找到靈感,發明了「踏步車」,讓使用者在模擬踏步的過程中,運用自身力量四處輕鬆移位。滿足了偏癱患者希望靠自己移動的渴望,土城醫院不少患者搶著要騎。

研究發現以健側肢體帶動患側的踏步運動方式,幫無法行走的中風偏癱病友進行復健訓練,每周3次,僅需12周,心肺耐力即有顯著改善。值得注意的是,血小板活化、凝血酶生成和發炎細胞激素均有下降,顯見運動訓練帶來的抗血栓和抗發炎好處。由於中風偏癱病友的活動量長期嚴重缺乏,一旦開始運動,其帶來的好處是快速而明顯的,對於預防再中風和心血管疾病實不可或缺。論文刊登於美國運動醫學會的指標官方期刊,並獲頒2023年台灣復健醫學會卓越研究獎。

目前踏步車已申請美國發明專利獲准後,已技轉國內廠商並將於今年量產。

▼目前踏步車已申請美國發明專利獲准後,已技轉國內廠商並將於今年量產。(圖/台灣復健醫學會提供)

目前踏步車已申請美國發明專利獲准後,已技轉國內廠商並將於今年量產。(圖/台灣復健醫學會提供)

 

延伸閱讀
精彩影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