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大師朱銘辭世 醫揭「老年憂鬱警訊」4方向助久病年長者
  • A-
  • A
  • A+

生活中心/賴俊佑報導

部桃身心科醫師表示,胃口降低、失眠、灰色想法都可能是老年憂鬱症的表現。(圖/翻攝自 Pixabay)

▲部桃身心科醫師表示,胃口降低、失眠、灰色想法都可能是老年憂鬱症的表現。(圖/翻攝自 Pixabay)

知名雕塑家朱銘22日晚間疑似因久病與年事已高,於家中輕生,享壽85歲。衛福部王紹丞主任醫師表示,隨著醫療科技進步,國人平均壽命增加,延長的壽命卻可能伴隨慢性病痛纏身。這些病痛除了讓生活品質惡化、經濟負擔變重,隨之而來的失能也會導致病患失去自我掌控感和價值感,多重的身心壓力容易引發憂鬱症狀。

衛福部立部立桃園醫院精神科張芷瑄醫師建議可由以下幾個方向協助年長的久病患者。

1. 提供疾病衛教,促進自我管理:為病患提供病情、治療、預後等相關衛教知識,以降低病患對未知的恐懼及焦慮;鼓勵病患學習自我管理技能,包括良好的疾病管理(如測量血壓、血糖)、藥物管理、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規律作息、適度運動)等,以提升對疾病的掌控感和自我效能感。

2. 同理關懷,尋求社會支持:對於病痛造成的負面感受給予同理及情緒支持,協助病患與親友、社區、社會團體建立支持網絡,提供情感上和實質上的連結,減輕壓力和孤獨感。

3. 強調重要的社會角色:年長者因面臨自己本身的老化以及親友的離去,常見在退休或是子女離家的空巢期後,面臨對於自身存在價值的質疑,因此幫助年長病患重新定義自己的社會角色,例如認識同齡的朋友、擔任志願者或是積極擔任家庭中的穩定力量等,可增強其對生活的意義和價值感。

4. 及時尋求專業協助:醫學已有實證研究,慢性缺血性心臟病、存活率低的癌症、中風、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疾病會增加久病厭世的機率,抗憂鬱藥物及心理治療能夠幫助改善憂鬱症狀及伴隨而來的困擾。

衛福部王紹丞主任醫師表示,雖然老化是個漸進不可逆的過程,但是生命是有恢復能力(resilience)的,大部分的人在罹患嚴重生理疾病下,還是可以漸漸適應,重拾鬥志,繼續面對困難。然而如果出現胃口降低、失眠、灰色想法的症狀,特別是想要輕生或放棄治療,那就有可能是老年憂鬱症的表現,應鼓勵家屬帶著長者向精神科求助。

 

★ 三立新聞網提醒您:

勇敢求救並非弱者,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透過守門123步驟-1問2應3轉介,你我都可以成為自殺防治守門人。

※ 安心專線:1925(依舊愛我)
※ 張老師專線:1980
※ 生命線專線:1995
※ 反霸凌專線:1953

延伸閱讀
精彩影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