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復發!術後8個月發現「二次癌症」 醫曝3危險因子:追蹤很重要
  • A-
  • A
  • A+

記者張雅筑/彰化報導

一名高齡86歲阿嬤罹癌術後沒有乖乖追蹤,直到術後8個月因胃腸不適再就醫,沒想到竟發現「二次癌症」。(示意圖/資料照)

▲一名高齡86歲阿嬤罹癌術後沒有乖乖追蹤,直到術後8個月因胃腸不適再就醫,沒想到竟發現「二次癌症」。(示意圖/資料照)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顯示,我國平均每逾4分鐘就有一人罹癌,有醫師提醒,若本身罹癌過或有高風險因子,要注意「二次癌症」發生的可能!醫師黃漢斌分享實例,一名8旬阿嬤開完壺腹癌後8個月突感到腸胃不適,進一步檢查竟發現第二原發性乙狀結腸癌,對此醫師解釋,很多人可能會誤會與一次癌症有關,事實雖完全如此,但醫師強調道,這顯示出「癌症後續追蹤很重要」,盼民眾多注意自己的健康,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中部一名86歲阿嬤因阻塞性黃疸發現第一期壺腹癌執行「經十二指腸壺腹切除」,醫師提醒後續要持續追蹤,原訂半年後需要進階檢查「大追蹤」,豈料這名阿嬤卻沒有乖乖聽話,而是在術後8個月因胃腸不適才回到門診就醫,進一步檢查果真發現異狀!彰化秀傳醫院外科醫師黃漢斌表示,當時透過胃鏡檢查膽管、十二指腸處都呈現「無復發跡象」,唯獨乙狀結腸在電腦斷層掃描發現新的可疑病灶,最後經大腸鏡檢查確診「第二原發性乙狀結腸癌」。

秀傳醫院外科醫師黃漢斌表示,第二癌症、第二原發性癌症其實就是全新的癌症,有三大類危險因子可能提高發生風險。(資料照/記者張雅筑攝)

▲秀傳醫院外科醫師黃漢斌表示,第二癌症、第二原發性癌症其實就是全新的癌症,有三大類危險因子可能提高發生風險。(資料照/記者張雅筑攝)

對此,黃漢斌醫師解釋道,許多罹癌過的病人聽到自己再罹癌,普遍都會以為自己復發,但其實這名阿嬤是患上新的癌症,「當一個罹癌病人,再患上新的癌症時,就稱為『第二癌症』或『第二原發性癌症』。它是一種全新的癌症,與第一種癌症不同。」醫師進一步補充說,「第二癌症」可能是第一種癌症或其治療的晚期效應,也可能與第一種癌症無關,根據統計顯示,每6名被診斷患有癌症的人中,大約有1人過去曾患過不同類型的癌症,「繼發性癌症變得越來越普遍,因為有更多的人在第一次癌症診斷後的壽命比過去對癌症存活率的認知都長。」

醫師語重心長表示,分享這名阿嬤的實例就是要提醒大家注意自己的健康狀況,以及癌症後續追蹤的重要性。雖然無法預測病人是否會患上「第二癌症」,但黃漢斌提供了三大危險因子供民眾參考、提高警覺,因為若罹患某種類型的首發癌症並且合併以下風險因子之一,則「第二癌症」的風險可能更高,以下為大家整理出:

一、遺傳基因

若父母、兄弟姐妹、子女等人在內的家庭成員,有一人或多人擁有癌症病史,潛在發展「第二癌症」的風險也會比一般人更高。

二、癌症治療

化學治療和放射治療能將腫瘤縮小,某些治療也會提高罹患「第二癌症」的風險。如果在兒童、青少年或青年時期接受過治療,風險會更高。但不應該過度焦慮於「第二癌症」的風險,而放棄積極治療。

三、生活習慣

風險因子和罹患第一種癌症風險相同,例如吸煙、超重、缺乏規律運動、飲酒多量、不健康飲食、陽光曝曬過多。

延伸閱讀
精彩影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