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登師」人力荒!國衛院開發AI程式「自動產出30欄位」準確度達85%
  • A-
  • A
  • A+

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國健署與國衛院、台大合作開發AI導入癌症登記和影像判讀程式。(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國健署與國衛院、台大合作開發AI導入癌症登記和影像判讀程式。(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癌症長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一名,我國「癌症登記資料庫」自民國68年建立,其完整性和及時性優於國際標準,背後仰賴著癌症登記師的努力;但是癌症登記欄目繁多,光是一位癌症患者資料就多達115個欄位須填報,讓癌登師相當辛苦、人力更是捉襟見肘。國民健康署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合作開發人工智慧(AI)輔助程式,優先應用於肺癌登記,可自動產出至少30個欄位,準確度達85%以上,預計今年將擴大應用於肺癌等7種癌症。

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癌症登記項目欄位繁多,包含診斷、治療、風險因子等面向,醫院癌症登記人員為建構完整、正確的資料,需查閱病歷資料、登錄及重複校正,過程需花費許多時間,隨著科技的進步,將AI導入癌症登記系統與影像判讀應用已成國際趨勢。

她說,在醫學影像判讀領域中,AI目前也已經用於協助醫師判讀多種影像,加速醫師診斷。有鑑於AI的崛起與應用,國健署委託專業團隊,運用AI導入癌登系統與影像判讀,有效提升癌症登記人員工作的精確與效率,同時又能減少登記與判讀的人力需求,讓醫護人力可以重新分配與調整,提升整體照護品質。

楊奕馨說明,AI導入後可自動產出至少30個欄位,可望加速癌症登記資料的公布時程(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楊奕馨說明,AI導入後可自動產出至少30個欄位,可望加速癌症登記資料的公布時程(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國衛院癌症研究所研究員楊奕馨表示,癌症登記是國家防治癌症的最前線資訊,由癌症登記人員運用病理、手術、影像、檢驗等電子病歷及文字報告逐一登錄;據國外研究顯示,一位病人的癌症登記資料平均需要45到90分鐘完成登錄,換算每個工作日僅能處理5到10個案例,非常耗時費力。且國內癌登師也呈現人力短缺問題。

楊奕馨說明,AI導入後可自動產出至少30個欄位,準確度達85%以上,癌症登記師可以在填報時同步對照AI預測資料,形成人工和AI雙重覆核機制,可望加速癌症登記資料的公布時程;除了肺癌之外,預計今年將擴大應用於口腔癌等6項常見癌症。

國健署和台灣大學合作開發AI輔助判讀LDCT。(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國健署和台灣大學合作開發AI輔助判讀LDCT。(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另外,低劑量電腦斷層掃瞄(LDCT)是目前唯一具國際實證、可以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可降低重度吸菸者20%肺癌死亡率,然而以64切電腦斷層而言,判讀時需閱覽近400張影像畫面,對醫師而言相當吃重。國健署日前也和台灣大學合作開發AI輔助判讀LDCT。

台大醫院影像醫學部心肺影像診斷科主任張允中說明,該AI系統使用國外開放資料集來建模,但台灣肺癌表現和國外不同,因此使用台大醫院資料訓練,共訓練650例、2337顆肺結節,準確度可達85%以上,對於大於6mm的結節,判讀準確率可達9成。台大醫院今年起已將此試用程式使用在民眾健檢上,以便醫師後續判別。

國健署表示,該AI輔助程式將免費提供醫療院所使用,預計今年底前導入,歡迎各醫院主動聯繫。目前已完成北中南三區之3場推廣說明會,已有110家醫療院所、367癌登人員與資訊人員參加。

延伸閱讀
精彩影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