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的沉默殺手!照胃鏡、大腸鏡都難發現 權威醫:有這5症狀小心了
  • A-
  • A
  • A+

記者張雅筑/台中報導

男子腹痛就醫,檢查後發現肚子裡有顆10公分大的腫瘤,且還腹部出血,最後確診為「小腸基質瘤」合併腹膜轉移。(示意圖/資料照)

▲男子腹痛就醫,檢查後發現肚子裡有顆10公分大的腫瘤,且還腹部出血,最後確診為「小腸基質瘤」合併腹膜轉移。(示意圖/資料照)

中部一名60幾歲男子阿易(化名),因腹痛好幾天到醫院檢查,臉色蒼白的他,透過電腦斷層發現肚子裡有一顆10公分大的腫瘤,疑似合併「血腹」(hemoperitoneum,腹內出血)。消化外科主治醫師黃漢斌根據經驗判斷,病情應該不單純,他推斷,出血的腫瘤應是從小腸長出來的。進一步使用腹腔鏡檢查,果不其然,那顆大腫瘤確實長在小腸上。經切片檢查,病理報告確定為「小腸基質瘤」合併腹膜轉移。談及腸胃道基質細胞瘤(GIST),黃漢斌醫師直言,它堪稱消化道的沉默殺手,往往發現時已出現出血或腸阻塞情況了。

「若出現血便,但照大腸鏡和胃鏡都沒發現異常,這時候就有懷疑小腸有問題了!」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外科主治醫師黃漢斌分享實例,他表示,有名60幾歲的患者阿易(化名),因腹痛好幾天,痛到受不了只好跑到急診求醫,一臉蒼白的他,透過電腦斷層發現肚子裡有顆不小的腫瘤,且疑似還有腹內出血的情形。初步檢查後,黃漢斌醫師先向患者解釋:「你這個病需要手術治療。」因阿易腹痛的情形一度只被診斷為腹股溝疝氣,所以他不禁問:「是要開疝氣嗎?」

就初步的檢查結果和經驗判斷,黃漢斌醫師認為病情不單純,他隨即向患者阿易解釋:「你確實有腹股溝疝氣,但更棘手的其實是那顆正在出血大腫瘤,它應該是從小腸長出來的。」醫師表示,當腫瘤出血時,必須要考量是否有腫瘤腹膜擴散的可能,不適合在同次手術植入網膜修補疝氣,應先把最危急的問題解決。

黃漢斌醫師強調,術前特別用腹腔鏡再檢查一次,除了可以看到開腹手術所看不到的死角,還能確定有無轉移病灶,以及確定剖腹位置。(示意圖/資料照)

▲黃漢斌醫師強調,術前特別用腹腔鏡再檢查一次,除了可以看到開腹手術所看不到的死角,還能確定有無轉移病灶,以及確定剖腹位置。(示意圖/資料照)

果然,黃漢斌醫師進一步使用腹腔鏡檢查後,「血腹」和小腸的「大腫瘤」顯而易見,此外,在大網膜上也發現了零星一、兩厘米的小病灶。進行了部分小腸切除,同時也做了切片檢查,最後病理報告確定是「小腸基質瘤」合併腹膜轉移,術後需要服用標靶藥物並定期追蹤。在檢查和手術過程中,有伙伴詢問黃漢斌醫師:「腫瘤10公分大,為什麼不直接傳統剖腹,還要先腹腔鏡看過再剖腹?」他解釋道,腹腔鏡檢查一遍只不過多花個10分鐘,但看得到開腹手術所看不到的死角,加上患者整個腹腔都已染血,透過腹腔鏡更好確定有無轉移病灶。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外科主治醫師黃漢斌表示,若有出現血便,但照胃鏡和大腸鏡都沒有異狀,那就要懷疑小腸出問題了!(圖/翻攝畫面)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外科主治醫師黃漢斌表示,若有出現血便,但照胃鏡和大腸鏡都沒有異狀,那就要懷疑小腸出問題了!(圖/翻攝畫面)

患者的腫瘤就像豆腐一樣,黃漢斌醫師表示,透過腹腔鏡還可以把腫瘤定位好,看剖腹的傷口開在哪更為恰當,「剖腹的傷口開在太彆扭的位置,過度拉扯容易把腫瘤弄破(腫瘤越大又更容易破)。別只因為腫瘤大就被吸引住目光,開刀還是要有策略!」黃醫師語重心長地說,這樣的過程不僅是對患者負責,也是給年輕醫師們的一個機會教育。

至於什麼是「腸胃道基質細胞瘤(GIST,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呢?黃漢斌醫師解釋,它其實是源自於與腸壁「Cajal間質細胞」形態學和免疫染色表現相似的細胞。「腸胃道基質細胞瘤(GIST)」雖然罕見,但它是胃腸道系統最常見的原發性腫瘤,年發病率在每百萬分之11至14.5 例,GIST佔所有胃腸道腫瘤的1%至3%。其中,69%的病例有症狀,21%的病例在手術中被偶然診斷到, 其餘10%是在解剖屍檢時偶然發現的。 

至於會有哪些症狀呢?黃漢斌醫師表示,最常見的症狀大概有下列這五項,包括:胃腸道出血(46.8%),其次是腹痛(18.8%)。 其他症狀還有腹部腫塊(12.5%)、腹脹(9.4%) 和貧血(3.1%)。若遇到急性出血或腸阻塞,則可能需要進行急診手術。但黃醫師語重心長表示,腸胃道基質瘤幾乎可以說是腸胃道的「沉默殺手」!他解釋道,儘管「腸胃道基質細胞瘤(GIST)」可以發生在胃腸道的任何部分,從食道到直腸,其中胃最常見(40%~60%),第二常見的是小腸(30%~40%),但發生在小腸的話,「可能因多種原因而被延誤診斷,包括其發病率相對較低、症狀非特異性且多變、放射影像表現廣泛使得影像學判讀變得困難。」

小腸基質瘤因為很難被發現,通常發現時都已出現出血或腸堵塞等症狀了,所以醫師將它稱為腸胃道的隱形殺手。(圖/黃漢斌醫師授權提供)

▲小腸基質瘤因為很難被發現,通常發現時都已出現出血或腸堵塞等症狀了,所以醫師將它稱為腸胃道的隱形殺手。(圖/黃漢斌醫師授權提供)

黃漢斌醫師表示,「腸胃道基質細胞瘤(GIST)」的主要治療方式為手術,但約50%的患者在完全切除後,最終會出現復發或轉移。記者進一步詢問,那這算癌症嗎?黃醫師解釋,「腸胃道基質細胞瘤(GIST)」根據「腫瘤的大小」、「細胞分化指數」和「部位」來分類其惡性傾向的相對風險。高風險病例包括:1、腫瘤大於10公分;2、細胞分化指數大於10(50HPF);3、腫瘤大於5公分且細胞分化指數大於5(50HPF);4、腫瘤破裂,上述這些也是健保署針對GIST術後輔助標靶藥物治療給付規範。最後醫師也補充,有研究指出原發性小腸GIST患者中,有46.7%被歸類為高風險病例,而14%至26%的患者在診斷時已發生轉移,涉及範圍包括肝、腹膜、網膜、肺、骨和腎。

「存活率是多少、多久呢?」黃漢斌醫師表示,身為醫師,確實很常被問及這問題,但其實所謂的「存活率」是通過大量患有特定癌症患者,基於先前結果的估計值,但它無法預測任何單一病人的情況會發生什麼。所以面對患者,他常常會說:「醫師不懂算命,無法預知未來,積極治療加上密切追蹤為的是更早發現是否有復發的跡象,好即時處理化解危機。」黃漢斌醫師強調,簡單來說,不論是什麼疾病,只要發現身體有異狀就儘快就醫檢查,然後積極治療,相信醫療的專業,畢竟醫師是人不是神,無法告訴每一個患者確切可以活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