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甜食or沒刷牙!「1動作」害人蛀牙:小孩常受害
  • A-
  • A
  • A+

記者施春美/台北報導

一般認為,主因是未做好口腔清潔,但醫師黃軒表示,蛀牙也會「人傳人」。(示意圖/台北醫院提供)

▲一般認為,主因是未做好口腔清潔,但醫師黃軒表示,蛀牙也會「人傳人」。(示意圖/台北醫院提供)

台灣人蛀牙比例極高,堪稱蛀牙王國。一般認為,主因是未做好口腔清潔,但醫師黃軒表示,蛀牙也會「人傳人」。期刊實驗顯示,情侶接吻10秒後,雙方唾液中的變形鏈球菌(致齲菌)相似度提升20%,因此蛀牙也是情侶病,尤其家長親吻嬰幼兒更易傳播。

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其臉書表示,接吻讓人快樂又紓壓,但此浪漫行為也可能成為傳播疾病的隱形媒介。儘管多數微生物無害,但部分病原體可能透過唾液傳播,但正常健康的人是不會容易得病的,因此仍可接吻。

但他也提醒,接吻病是確實存在的,除了傳播EB病毒、疱疹病毒HSV-1、幽門螺旋桿菌以外,蛀牙也「人傳人」。

1.  傳播EB病毒:

研究發現,接吻是傳播的主要途徑,可能引發「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症狀包括發燒、喉嚨痛、淋巴結腫大。

2.  疱疹病毒HSV-1:

全球約37億人感染口腔疱疹病毒,主要透過接吻傳播。病毒潛伏於神經節,壓力大或免疫力下降時復發,嘴角水泡破潰時傳染力最強!

3.  深度接吻可能傳播幽門螺旋桿菌:

幽門螺旋桿菌與胃潰瘍、胃癌密切相關。研究追蹤情侶發現,一方陽性者,伴侶感染率增加1.5倍。

4.   蛀牙也「人傳人」:

期刊實驗顯示,情侶接吻10秒後,雙方唾液中的變形鏈球菌(致齲菌)相似度提升20%。因此,蛀牙竟也是「情侶病」,尤其家長親吻嬰幼兒更易傳播。

黃軒表示,為避免接吻傳播病菌,接吻其實也有安全行為,包括避開口唇疱疹發作期、定期口腔檢查+幽門桿菌篩檢、接吻前後,用含氟漱口水、免疫低下者減少深吻頻率、以親吻臉頰替代嘴唇(病原體傳播率降低90%)、接吻後30分鐘內避免揉眼睛(防病毒經結膜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