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打呼、夜尿!「睡中1舉動」是警訊:身體出問題了
  • A-
  • A
  • A+

記者施春美/台北報導

醫師張家銘表示,夢遊是一種複雜的睡眠習慣。(示意圖/pixabay)

▲醫師張家銘表示,夢遊是一種複雜的睡眠習慣。(示意圖/pixabay)

許多人有夢遊的習慣,對此,醫師張家銘表示,夢遊是一種複雜的睡眠習慣,它是基因與環境共同影響的結果。男性夢遊時容易出現攻擊性行為,女性則偏向從事日常整理。民眾可透過降低壓力、確保環境安全等方式,來降低發作頻率。他並表示,下次發現自己或家人夢遊時,別只當作笑話看待,這可能是一種睡眠問題,也可能是基因在背影響著我們的行為。

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在其臉書表示,夢遊行為與性別存在顯著差異。男性夢遊時更容易出現攻擊性動作,女性則偏向從事精細動作,像是整理衣物、翻找東西,甚至無意識地開冰箱或寫字。因此,讓科學家疑惑,夢遊這一行為到底是大腦的問題,還是受基因影響。

他表示,男性的夢遊常較具攻擊性,這是因為男性夢遊時,會以為身處危險,而下意識地作出攻擊性行為。這與男性體內較高的睪固酮有關。研究發現,睪固酮會影響大腦在睡眠中的反應,特別是在壓力大或睡眠不足時,此種影響會更加明顯。

相較下,女性夢遊時則偏向無意識地整理行為,例如重複整理衣服、翻找手機或文件、開冰箱拿東西、有些人甚至會「夢遊購物」,醒來發現自己下單了卻沒有印象。「上述行為與女性大腦的記憶區域(前額葉皮質)有關。研究發現,女性夢遊時,這部分腦區仍然部分活躍,因此她們的行為通常不是混亂的,而是與日常習慣相關。」

他表示,「基因」是決定誰更容易夢遊的關鍵。研究發現,夢遊具有高度的遺傳性,有些人天生就更容易夢遊。若一個人家族有夢遊史,他也有較高的機率或夢遊,即使作息正常,仍可能在夜晚無意識地進行複雜動作。

張家銘表示,歐洲的研究發現,攜帶 HLA-DQB1*05 特定變異的人,發生夢遊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3.5倍,顯示該基因可能影響睡眠調控機制,進而增加夢遊的發生率。

除了基因之外,他表示,環境和生活方式也可能影響夢遊的發生率,包括壓力與焦慮、睡眠剝奪(熬夜、輪班工作、旅遊時差)、酒精與安眠藥、睡眠呼吸中止症。

至於如何降低夢遊的風險,張家銘表示,民眾或其家人有夢遊的經驗,民眾可透過保持規律作息、降低壓力、避免酒精與鎮靜藥物、確保環境安全、尋求醫學評估等方式,來降低發作頻率。

他表示,夢遊是一種複雜的睡眠行為,受到基因影響,也可能因環境壓力等而加劇。因此,下次發現自己或家人夢遊時,別只當作笑話看待,這可能是一種睡眠問題,也可能是基因在背後默默影響著我們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