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台灣急診醫學會警示,今年急診壅塞已達前所未有嚴重,急診壅塞問題並非僅限於急診端,是整體醫療體系的問題,根本解決方案應從病房管理、健保給付調整、護理人力配置等方面入手,建議設立急診緊急應變機制,確保未來突發狀況能夠迅速啟動相應措施。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內科醫師姜冠宇今(24)天說,病房護理師其實流失更嚴重,我們被逼著開床、翻床,跟人員有限的餐廳開桌、翻桌一樣,也很糟糕好嗎?
▲台灣急診醫學會警示,今年急診壅塞已達前所未有嚴重。
姜冠宇醫師表示,因為牽涉到後送住院了,所以對於近期急診壅塞,他有以下看法,告訴民眾與各家醫院,看能否一起協力;他直言,畢竟你叫我們住院收,事實上,病房護理師其實流失更嚴重,我們被逼著開床、翻床,跟人員有限的餐廳開桌、翻桌一樣,也很糟糕好嗎?
1. 民眾自己要懂得運用社區醫院資源
姜冠宇醫師表示,不相信感冒或拉肚子,社區醫院會讓你不信任,你的感冒或拉肚子是有多難?事實上,這現象,確實以醫學中心為主,靠分流下轉,那個行政程序也幫不了醫中急診。
2. 我真心認為檢傷要實施很徹底
姜冠宇醫師說明,不是現場分類就好,而你也不用拒絕病人;以台灣急診檢傷與急迫度分級量表(Taiwan Triage and Acuity Scale, TTAS)為主的話,共有五級。
第一、二、三級:復甦急救、危急、緊急,當然是急重症醫院責任,而,從第四級到第五級:次緊急與非緊急。通常那些咳嗽發燒的族群都在這裡,這個就建議,你讓他等到第二天都沒關係,第四、五級除非出現瀕危變化(不是家屬情緒瀕危變化),否則醫院今天的corda就到這裡。你可以自己思考門診、其他醫院、診所,因為英國就是這樣啊!而英國也會為此開特殊門診紓解,其實台灣適逢風災期間也有在做,為何就是不能好好立下一個合理的規矩?還是我們的公民道德就是不能轉換為政策或選票?
3. 並不是住院紓解就好,出院還會再來急診才是問題
姜冠宇醫師說,他長期接觸接觸非預期短期再住院患者,深覺環境確實有改變。氣候變遷之下,溫度高就很高,冷也極冷,心血管事件機會必然提高,對傳染病免疫力也會變差,這是特別針對長者這樣感受性脆弱的族群,所以長者的居住環境保溫性是未來出院安全的重要評估一環,減少往返依賴急診,這要民眾全家庭一起配合。
姜冠宇醫師強調,他知道弱勢民眾是不少,無法解決自己問題所以必須依賴醫院「但是我說的,我悲觀一些,向政府喊話,靠政府都是開開會,然後其實都不會解決你眼前的問題;政府在溝通最順暢、假設長官也最有心的情況之下,也是頂多四、五年後才看得到環境的改變,自己做一點應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