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美慎選醫材!美女醫揭「電波、音波」錯用恐灼傷、水泡成「釋迦臉」
  • A-
  • A
  • A+

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食藥署今舉行記者會,副署長王德原(中)與專家提醒民眾慎選合法醫療器材。(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食藥署今舉行記者會,副署長王德原(中)與專家提醒民眾慎選合法醫療器材。(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愛美也要小心。近年醫美成風潮,有些民眾會在醫美診所施打電波、音波等非侵入式醫美療程拉提皮膚。不過醫師指出,許多民眾未留意施打頻率,或未選擇合格醫療院所、專業醫師,導致臉部凹陷、灼傷或滿臉水泡成「釋迦臉」。衛福部食藥署統計,違規醫美器材多來自境外輸入,去年在海關攔截的醫美器材逾百件。

食藥署今(14)日舉行記者會,提醒民眾慎選合法醫療器材,並邀請林口台北長庚醫院皮膚部醫師王芳穎說明。醫療器材及化粧品組科長林汝青表示,合法用於拉提與除皺的設備皆屬第二等級醫療器材,上市前須經嚴格審查,消費者進行療程前應主動確認「選擇合格醫療院所、醫師具執業登記資格、使用器材具食藥署核准許可證」。

副署長王德原補充,2024年各地衛生局查獲非法醫材超過2300件,其中不乏醫美相關醫材,另與海關合作也已攔截違法進口醫材如除毛儀、玻尿酸針劑等逾120件。

認識電波與音波拉提。(圖/食藥署提供)

▲認識電波與音波拉提。(圖/食藥署提供)

王芳穎表示,電波和音波的共同原理是透過熱源促進膠原蛋白新生,兩者主要差異在於電波為容積式加熱,均勻加熱整層皮膚,主要作用在真皮至淺筋膜層,適合用於除皺緊實;音波則是點狀加熱,如同「隔山打牛」,直接加熱到筋膜層,加熱溫度比電波高、範圍較小,適合向上拉提。即「皮鬆用電波、皮垂用音波。」

不過,王芳穎提醒,這兩類療程並非所有人適用,包括孕婦、兒童、有心臟植入器材、傷口或感染部位、癲癇與精神疾病控制不佳者,不建議接受電波療程;若近期做過臉部手術、植入物尚未癒合,或有囊腫型痤瘡、顏面神經異常者,則應避免音波拉提。另,無論電波或音波治療都是對於皮膚的微小破壞、需要時間修復,效果要3~6個月才能達到高峰。

王芳穎醫師提醒,電波和音波等療程非所有人都適合,也應避免過度或頻繁施打。(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王芳穎醫師提醒,電波和音波等療程非所有人都適合,也應避免過度或頻繁施打。(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食藥署提醒,民眾在接受電波除皺及超音波拉提治療前,應注意以下三個要點:首先,民眾應選擇合格醫療院所;第二,應與具執業登記之合格醫師討論,並確實告知病史,由專業醫師依個人健康狀況,審慎評估最合適的治療方案及醫療器材;第三,在施作療程前,應確認所使用之醫療器材經食藥署核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