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腸胃!婦人用餐突吐滿桌血 元兇竟是「1器官」發警訊
  • A-
  • A
  • A+

記者陳佳鈴/台中報導

婦人用餐時突然大量吐血,經送醫檢查發現並不是腸胃有問題而是肝。 (示意圖/pexels)

▲婦人用餐時突然大量吐血,經送醫檢查發現並不是腸胃有問題而是肝。 (示意圖/pexels)

65歲張阿姨日前用餐時突然大量吐血,家屬緊急將她送醫,檢查後釐清原因,原來元兇是B型肝炎引起的肝硬化,導致食道下段的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產生的併發症),所幸緊急採取「內視鏡靜脈曲張結紮術」後,成功止血順利搶回一命,醫師呼籲高風險民眾務必儘早篩檢,以擺脫「肝」苦人生。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陳家禹指出,張姓患者送醫時已經出現「低血容量性休克」的現象,意謂因失血過多,造成身體血壓急降、器官供血不足,情況相當危急,經安排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發現是食道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若無及時止血,很可能會有致命風險。

經安排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發現是食道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若無及時止血,很可能會有致命風險。(圖/翻攝畫面)

▲經安排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發現是食道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若無及時止血,很可能會有致命風險。(圖/翻攝畫面)

陳家禹表示,臨床上部分肝硬化患者,因平時沒有顯著肝病症狀,往往都是突然吐血才被發現染病,這類個案並不少見,因此一開始患者及家屬都告知過去從未被診斷出肝病,然而血液檢查卻發現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呈陽性,病毒量偏高,代表長期有B型肝炎感染,腹部超音波也顯示肝臟硬化、脾臟腫大,甚至有輕微腹水,種種徵兆都證明肝病已發展到嚴重階段,只是患者始終沒有察覺。

隨後醫療團隊立刻進行「內視鏡靜脈曲張結紮術(Endoscopic Variceal Ligation, EVL)」,簡單來說就是用特殊橡皮圈把出血的靜脈捆住,達到止血效果,術後成功挽回病患生命,醫療團隊隨也安排預防性抗生素治療,並使用β-阻斷劑降低門靜脈壓力,以防止再次出血,此外患者也啟動抗病毒治療,控制B型肝炎加劇,並減緩肝病惡化。

陳家禹解釋,民眾可能會疑惑「肝臟不好怎麼會吐血?」其實,肝硬化會讓肝臟周邊的肝門靜脈系統壓力升高(稱為門脈高壓),導致食道下段或胃上段的靜脈過度擴張,形成像水管膨脹一樣的「靜脈曲張」,若狀況持續惡化,則會引發食道靜脈曲張破裂出血,造成吐血或黑便,嚴重者甚至會因失血過多死亡。

陳家禹呼籲,B型肝炎在台灣是十分常見的慢性疾病,多數人可能從出生就攜帶病毒,但因初期沒有明顯症狀,很多人直到出現肝功能異常、甚至發生肝硬化、肝癌時才發現,若能在疾病早期發現並接受定期追蹤,在慢性發炎期間投予抗病毒藥,可以大大降低肝硬化及肝癌的風險。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