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蟬聯「台灣癌症頭號殺手」 專家籲50至65歲普篩
  • A-
  • A
  • A+

肺癌蟬聯台灣癌症頭號殺手多年,國健署今年擴大辦理LDCT肺癌篩檢服務,但目前僅針對高風險族群。專家今(13)日疾呼,應改為提供50到65歲全面普篩,有助強化早期肺癌篩檢治療。

邱泰源(左七)與專家一同出席「健康台灣,全球領航,精準啟動肺癌早篩早治新紀元」記者會。(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邱泰源(左七)與專家一同出席「健康台灣,全球領航,精準啟動肺癌早篩早治新紀元」記者會。(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10大死因統計,肺癌已連續21年高居癌症死亡人數首位,占癌症死亡總人數1/5,且肺癌在發生人數、死亡率等,均為所有癌症之最。

肺癌診斷期別攸關存活率,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自民國111年起,針對肺癌高風險族群提供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中央研究院院士楊泮池今日下午在衛教記者會中指出,對比LDCT篩檢計畫前後找出的確診個案,第1、2期病患從33%增加到78%,第4期病患從50%降到7%;研究顯示篩檢帶來的轉變預期可降低53%肺癌死亡率。

值得關注的是,台灣超過6成的肺癌病人沒有吸菸習慣。因此,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認為,乳癌、大腸癌都以年齡來「普篩」,患者人數更多的肺癌,卻受限於預算而僅供高風險族群。他建議針對50到65歲族群全面提供篩檢,因為這年齡層是最具有家庭生產力,如果篩檢無異常,每5年一次即可,不用像高風險族群每2年篩一次。

他還提到,台灣超過一半的肺腺癌病人帶有EGFR基因突變,第1B至3期術後仍有45%到76%復發機率,政府應將健保資源重心逐步轉向早期肺癌,包括基因檢測等,多管齊下有助揪出早期肺癌與精準治療。

多項研究證實,有基因突變者的復發及轉移風險,明顯高於無基因突變者。台灣肺癌研究學會理事長楊志新提醒,早期肺癌病人應及早進行基因檢測,讓醫療團隊能量身訂製最適切的治療方案,包括手術、標靶或免疫等輔助治療。

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義大癌治療醫院內科副院長黃明賢呼籲,早期肺癌輔助治療尚未與國際治療指引充分接軌,政府擴大早期篩檢同時,應同步優化早期肺癌的健保資源配置,彌補確診後銜接治療缺口。

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理事長陳仁熙也說,若能將健保資源重心前移至早期肺癌的診斷及治療,不僅提升治癒率,讓病人盡早回歸正常生活、重返職場,更有助減少後續重症治療、住院及長照等資源負擔,促進健保及整體社會醫療資源的永續發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