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施春美/台北報導

近來高溫頻傳,各種隨身冷卻小物出爐,例如涼感貼、頸掛風扇、冰涼毛巾等。醫師黃軒表示,人體散熱是靠流汗和血管擴張,若僅外敷一層「假涼」感,核心體溫並不會下降,錯誤地使用冷卻小物,反會讓人更易熱衰竭。「有實驗顯示,風扇在高溫高濕環境下不但無法降溫,甚至會增加心血管負擔!」最有效的方式為,噴水再加上風,因為模擬汗水蒸發,是戶外活動的最佳組合。
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其網站表示,近來各種「隨身冷卻小物」成為不少民眾的降溫武器,例如涼感貼、頸掛風扇、噴霧水槍、冰涼毛巾。他逐一分析這些小物,是否真能讓身體降溫,抑或只是心理安慰。
1. 涼感貼、涼感噴霧:
這類產品多靠薄荷醇、酒精揮發,讓皮膚產生涼的感覺。但研究指出,涼感貼、噴霧等只提供心理舒適,不能取代真正的醫學降溫。
此外,薄荷醇雖可透過刺激冷受體,來提高一時感知的涼爽度,但可能會提高深層體溫,並降低身體的出汗率。
2. 頸掛風扇、小電扇:氣溫>35°C時,應禁用
這類產品可增加空氣流通,加快汗液蒸發,確實有助降低體感溫度。然而,若環境濕度過高,風扇效果大打折扣,因為汗水不易蒸發。
他並提醒,風扇是一種冷卻工具,但在超過35°C時會變得無效,且可能有害健康。因為風扇在炎熱和乾燥的條件下,風扇反而會迴圈熱空氣,將熱量傳遞給身體。有實驗證據顯示,風扇在高溫高濕環境下不但無法降溫,甚至會增加心血管負擔
3. 冰涼毛巾、隨身冰袋
這類產品若放在「大血管區域」(頸部、腋下、鼠蹊)能幫助血液快速降溫。這是醫學上處理中暑病人的標準做法之一。
限制:短時間效果明顯,但冰過頭可能導致血管收縮、反而減少散熱。建議「冰 →拿開→ 再冰」,避免皮膚凍傷。
因此臨床指南建議,中暑病人最快的降溫方式之一,就是冰水浸泡或冰敷大血管區域。
4. 噴霧水槍、隨身噴瓶
這類產品模擬汗水蒸發,若搭配風扇,降溫效果比涼感貼來得好。不過,單純噴水若沒有蒸發,就會變成「濕答答」,在濕度高的環境裡效果有限。
黃軒表示,透過噴水和風扇,同時進行冷卻,主要透過蒸發冷卻,水滴在蒸發時,吸收面板的熱量,降低了面板和核心體溫。
黃軒總結上述降溫方式的效果:
涼感貼、噴霧:只是「假涼」感覺爽,但不降核心體溫。
風扇:乾燥環境有效,潮濕時小心反效果。
冰敷:醫學上真的有用,但要冰對位置+間歇使用。
噴水+風:模擬汗水蒸發,是戶外活動的最佳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