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神專注=健康?新研究揭「1狀態」反而最護大腦
  • A-
  • A
  • A+

記者施春美/台北報導

 

醫師王培寧表示,當人極度疲勞、焦慮或壓力過大時,大腦會透過發呆這種短暫的罷工,強迫人休息,避免能量系統的徹底崩潰。(示意圖/pixabay)
醫師王培寧表示,當人極度疲勞、焦慮或壓力過大時,大腦會透過發呆這種短暫的罷工,強迫人休息,避免能量系統的徹底崩潰。(示意圖/pixabay)

 

現代人需時刻專注於工作,但難免出現發呆時刻。醫師王培寧表示,最新研究發現,「腦袋空白」的獨特神經訊號,可能是大腦的預設保護模式。研究人員認為,腦袋空白的目的是「防止人過勞」。當人極度疲勞、焦慮或壓力過大時,大腦會透過這種短暫的「罷工」,強迫人休息,避免能量系統的徹底崩潰。

神經科醫師王培寧在其臉書粉專「Dr. PN 的記憶森林 」表示,許多人都有說到一半,突然忘詞;盯著螢幕,思緒卻瞬間斷線,腦袋裡只剩下一片空白的經驗。雖然當事人會為此感到極為尷尬,但這樣的腦袋空白狀態,其實是大腦一種深刻、古老且必要的保護機制。

王培寧表示,其實,「腦袋空白」不等於「走神」。當人在走神時,思緒正飄向別處,例如在想午餐要吃什麼,這時大腦依然有內容,只是與當下任務無關。「但是,腦袋空白是一種完全不同的體驗。」發呆是大腦中真的「什麼都沒有」,在當下瞬間,思緒真的完全停擺。

大腦的「不均勻日出」:一種保護機制

針對大腦為何會突然當機的原因,王培寧表示,研究者這樣比喻:睡眠不是一個開關,而更像一場日出。人的大腦並非在同一時間瞬間清醒或睡著,在任何時刻,大腦都像一幅由無數個「清醒區塊」和「打盹區塊」組成的馬賽克拼圖。「腦袋空白」,可能就是當這場「睡眠的日出」灑滿人的神經網絡時,我們所體驗到的主觀感受。

王培寧表示,從這個角度看,「腦袋空白」更像是一種朋友,而非敵人。這是一種大腦的保護機制,目的是「防止你過勞」。當你極度疲勞、焦慮或壓力過大時,大腦會透過這種短暫的「罷工」,強迫你休息,避免能量系統的徹底崩潰。

當「空白」成為一種常態 醫示警:是警訊!

王培寧也提醒,這並不意味著所有的「腦袋空白」都是無害的。在某些情況下,頻繁的思緒中斷,也可能是一些潛在問題的警訊。例如極度焦慮、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解離(Dissociation,在某些心理創傷後,大腦可能會透過切斷與記憶、情感甚至自我認知的連結來進行自我保護,這也可能表現為「腦袋空白」。

王培寧表示,偶爾的腦袋空白是完全正常的生理現象,但如果它已經嚴重影響到你的日常生活、工作或人際關係,那就應該尋求專業的醫療建議。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