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藥咬碎再吞最有效?食藥署破迷思:這類不要 藥效恐大打折
  • A-
  • A
  • A+

健康中心/游舒婷報導

不少民眾因胃酸過多、胃脹氣或胃食道逆流等問題而尋求胃藥緩解。不過,有些民眾會認為,把藥咬碎再吞會更有效,但食藥署就發文破迷思,直言一種胃藥最好不要咬碎,以免影響藥效。

胃藥吃法也會影響功效。(圖/資料照)
胃藥吃法也會影響功效。(圖/資料照)

食藥署臉書專頁「守護厝邊頭尾 安全用藥」先前曾發布貼文,提醒民眾在服用胃藥時應特別注意使用方式。貼文指出,常見的腸胃藥多屬於「抑制胃酸」的藥品,主要分為制酸劑與氫離子幫浦阻斷劑(PPI)兩大類,兩者都有減少胃酸、保護胃黏膜的作用。

食藥署說明,制酸劑屬於鹼性金屬鹽類,建議「咬碎再吞服」,可更有效中和胃酸。不過其作用時間較短,且腎功能不佳者若長期服用,可能會增加代謝負擔,因此不建議長期使用。

至於氫離子幫浦阻斷劑,是目前抑制胃酸最有效的藥物,只需每日服用一至兩次即可達到抑制效果,臨床上常用於治療胃食道逆流或胃潰瘍。但這類藥品不可磨粉或咬碎,否則會影響吸收、降低藥效。

食藥署提醒,若有使用這類胃藥,務必要依照指示正確服用;若症狀仍持續不適,應盡快就醫,尋求專業醫師的診斷與建議。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