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塞術後反倒「吸不到空氣」?「鼻腔空蕩蕩」重建手術治好空鼻症
  • A-
  • A
  • A+

記者陳佳鈴/台中報導

原本以為鼻塞問題經過手術後會恢復暢通,但術後依舊感覺「還是很塞啊」甚至感覺吸不到空氣「好像快窒息了」。(圖/翻攝畫面)
原本以為鼻塞問題經過手術後會恢復暢通,但術後依舊感覺「還是很塞啊」甚至感覺吸不到空氣「好像快窒息了」。(圖/翻攝畫面)

30多歲林經理飽受鼻塞困擾,開會時難以專注,甚至因呼吸不順影響睡眠品質,今年初決定安排傳統下鼻甲切除手術,結果術後鼻腔打通,雖然變得較通暢,卻出現呼吸困難,甚至有快窒息感覺,求醫後發現原來是「鼻腔空蕩蕩」,導致空鼻症的症狀,經重新以異體骨植入重建後,總算讓他找回呼吸的快感。
 
患者就醫時描述,原本以為鼻塞問題經過手術後會恢復暢通,但術後依舊感覺「還是很塞啊」,回診檢查時醫師都說沒問題,由於始終覺得吸不到空氣,所以「好像快窒息了」,尤其每吸一口氣,就會連帶出現乾燥、灼熱、刺痛感,雖然看似治好鼻塞,但這種矛盾的體驗,卻讓他生活陷入另一種煎熬。

若因鼻塞手術切除了過多鼻甲,會導致鼻腔空間變得過於寬敞,空氣便會以層流方式直線通過,看似「鼻腔很通暢」,其實已經失去迴旋與過濾的空間,導致乾燥、疼痛,甚至呼吸感消失。(圖/翻攝畫面)
若因鼻塞手術切除了過多鼻甲,會導致鼻腔空間變得過於寬敞,空氣便會以層流方式直線通過,看似「鼻腔很通暢」,其實已經失去迴旋與過濾的空間,導致乾燥、疼痛,甚至呼吸感消失。(圖/翻攝畫面)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徐俊傑指出,鼻腔內的鼻甲像是一道天然「空氣濾網」,負責讓空氣在進入肺部前能被加溫、加濕,並與鼻腔黏膜接觸以完成調節,若因鼻塞手術切除了過多鼻甲,會導致鼻腔空間變得過於寬敞,空氣便會以層流方式直線通過,看似「鼻腔很通暢」,其實已經失去迴旋與過濾的空間,導致乾燥、疼痛,甚至呼吸感消失。
 

徐俊傑指出,這是因為來自於鼻腔的感覺神經無法正常偵測氣流,患者會誤以為自己吸不到空氣,很多患者會以為自己「想太多」不敢再度就醫,但其實空鼻症並不是單純心理作用,而是鼻腔結構被過度破壞後產生的真實生理問題,患者恐因而產生嚴重焦慮與睡眠障礙,甚至憂鬱傾向,小病變成大病,十分得不償失。
 
徐俊傑分析,根據臨床觀察,空鼻症多半出現在接受鼻甲手術的患者身上,不論術後立即發生,或者數年後出現症狀,只要在手術中切除了過多組織,都可能發生,特別是傳統「一次切到底」的手術方式,風險最高,目前治療方式主要以保持鼻腔濕潤或下鼻甲重建手術,後者透過植入人工肋骨、異體組織或打PRP,在鼻腔內重新增加體積,讓氣流恢復迴旋,重新與黏膜接觸。

但徐俊傑強調,手術成功可改善鼻塞,但也不能完全恢復黏膜或神經受損,因此民眾若有慢性鼻塞問題,可先考慮藥物治療,例如鼻噴劑或過敏控制,必要時再選擇微創手術、保留部分鼻甲功能,避免一次切除過多,手術前也應詢問醫師了解不同手術方式的利弊,若鼻甲手術後出現異常乾燥、灼熱感,或是明明鼻腔通暢卻仍覺得窒息,就應及早就醫,避免症狀惡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