坣娜胰臟癌逝⋯「9成患者1年內死亡」腹痛要注意 醫示警7大高風險族群
  • A-
  • A
  • A+

記者蔣季容/台北報導

 

歌手坣娜於16日因胰臟癌辭世,享年59歲。(圖/翻攝自坣娜臉書)
歌手坣娜於16日因胰臟癌辭世,享年59歲。(圖/翻攝自坣娜臉書)

 

歌手坣娜(本名蔡宜樺)於16日因胰臟癌辭世,享年59歲,消息一出震驚演藝圈與粉絲。坣娜約在2、3年前確診胰臟癌,病情惡化迅速。事實上,胰臟癌有「癌王」之稱,醫師提醒,高達85%的胰臟癌在初次診斷時就已無法開刀,而9成的患者會在一年之內會死亡。早期大部分都沒有症狀,腫瘤一般大到一定程度才會出現腹痛,甚至背痛,有7大族群是高風險,要特別留意。

三軍總醫院指出,約92%的胰臟癌為腺癌,它源自胰外分泌腺體,這種腺體會分泌胰消化酵素來幫助消化。胰臟癌主要長在胰臟頭部,佔60%,體部約15%,5%在尾部,其餘的20%則可能侵犯或經由淋巴轉移到周圍組織,例如小腸、十二指腸、膽管、胃、脾臟、大腸、腹膜等,也可以經由血管轉移到肝及肺部等。

三軍總醫院說明,胰臟癌早期大部分都沒有症狀,腫瘤一般大到一定程度才會出現腹痛,甚至背痛。如果痛在左上腹,有時病變在胰臟尾部。因此如果病人有下列情形,有時要考慮胰臟癌的可能性。

1、長期(一般大於六個月)腹痛:疼痛通常與姿勢有關,病人平躺或伸張脊椎時會加劇,病人常使身體成屈縮狀,以緩解疼痛。

2、黃疸:腫瘤壓迫總膽管所造成。

3、不明原因體重減輕:可能與進食不佳以及消化、養分吸收異常有關。

4、合併急性膽囊炎:胰臟炎或者糖尿病,以及不明原因腹瀉。

 

胰臟癌早期大部分都沒有症狀,腫瘤一般大到一定程度才會出現腹痛。(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胰臟癌早期大部分都沒有症狀,腫瘤一般大到一定程度才會出現腹痛。(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1、年齡:胰臟癌發生的年齡通常較大,大部分發生在60歲以上,少低於40歲。

2、酒精:有報告指出喝酒與胰臟癌的發生有關。

3、化學藥品:長時間接觸化學藥品(超過10年以上),尤其是石油或其它溶劑。

4、曾接受胃部切除手術者:可能增加5至7倍的發生率。也許是因為接受胃部切除手術,改變了胃調節胰液的功能,或者胃切除後胃酸減少,使致癌的亞硝酸鹽產生增加。

5、慢性胰臟炎:常和胰臟癌合併出現,曾被認為是致癌因子,不過是否一定有關聯性,倒是仍未有定論。

6、糖尿病:有些研究認為糖尿病病人罹患胰臟癌的機會較高,但這未完全肯定證明。

7、某些日常生活飲食或習慣如香菸,是確定與胰臟癌最有關的危險因子,其機會大於比不抽煙者高2至3倍。另外也曾有研究報告指出喝咖啡似乎會增加罹患胰臟癌的機會,不過後來一些研究卻表示是否有關尚待進一步大規模研究。其他,日常飲食中如果攝取太多肉類或脂肪,發生胰臟癌比例較高。

醫師許秉毅曾表示,研究顯示,高達85%的胰臟癌在初次診斷時就已無法開刀,而9成的患者會在一年之內會死亡。不過有2大方法可以揪出「早期胰臟癌」,包括每年作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並抽血驗「胰臟癌指標—CA 19-9」、「胰臟發炎指數—澱粉酶」,若有異常,則作進一步檢查。

另一個則是每3年做一次「腹部磁振造影檢查」,由於腹部超音波檢查胰臟會受腸胃氣體的干擾,常有死角,磁振造影檢查可以精確的篩檢出0.5公分的胰臟腫瘤,且無輻射線。缺點是費用較昂貴,做一次約需1萬1000元。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