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進補|三高族群記「I LOVE U」、三多一少口訣,控油、減鈉、補得好
  • A-
  • A
  • A+

圖、文/呂育昇醫師授權、醫健新聞網整理

俗話說「立冬補冬,補嘴空」,天氣逐漸轉冷,許多人喜歡以薑母鴨、羊肉爐、麻油雞、藥燉排骨或各式煲湯來「進補」暖身,然而,在營養來源豐富的現代社會,要當心「火上加油」,日昇診所院長呂育昇指出,尤其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慢性腎臟疾病者一定要特別留心,補過頭可能容易造成熱量、膽固醇與血壓一同上升,會建議可以記住「I LOVE U」(愛撈浮油)口訣,因為進補的湯,通常以大骨熬製,又油、又鹹、口味又重,在涮點肉,納、鉀與普林值直接爆表,所以在進補時應盡量保持湯頭清淡,另外,在食材也會建議可以「多纖維、多蔬菜、多喝水、少火鍋料」。

立冬進補「三多一少」口訣,控油、減鈉、補得好。(圖/醫健新聞網提供)
立冬進補「三多一少」口訣,控油、減鈉、補得好。(圖/醫健新聞網提供)

 

進補第一雷區:熱量、鈉、普林含量過高

不管是麻油雞、薑母鴨、十全大補湯等,多數都由大骨、肉類、酒精作為湯頭的基底,搭配火鍋料,一群人圍聚一起,讓人不自覺喝下大量的湯汁、吃下火鍋料跟麵類,往往讓熱量與鹽分攝取超標,以下幫大家整出進補的雷區。

◆高熱量代表組:羊肉爐、麻油雞,由於羊肉本身脂肪量就含量高,加上長時間熬煮,會釋放出更多的脂肪,若加上加工食材,幾乎衝破1000卡,而麻油雞,除了雞肉本身的高脂肪外,米酒也是關鍵,加上米酒後,熱量直衝雲霄。

◆含鈉量偏高組:羊肉爐、薑母鴨、醬料,根據衛福部的建議,成人每日鈉攝取量不得應該超過2400毫克(約6公克食鹽),而2大碗薑母鴨鈉含量約2700毫克、2大碗羊肉爐約2400毫克,高鈉飲食容易導致血壓升高,特別是秋冬血壓本就偏高的族群,更要小心避免「補到血壓爆表」。

◆高普林食物代表:內臟類、虱目魚、海鰻、小管、蝦、牡蠣、發芽的豆類等,若再加進補的湯底,許多痛風患者來說,蛋白質攝取量超標,會讓痛風發作的機率加劇。

◆固醇食物代表高膽:動物的內臟類、魷魚、花枝、小卷、蝦、蟳、魚卵、蛋黃、動物油等,對於血脂異常者會是不小的負擔。

三高族群冬季進補「I LOVE U」,代表「愛撈浮油」,既能減少油脂攝取,也讓湯頭更清爽。(圖/醫健新聞網提供)
三高族群冬季進補「I LOVE U」,代表「愛撈浮油」,既能減少油脂攝取,也讓湯頭更清爽。(圖/醫健新聞網提供)

 

4大族群進補地雷區

對於三高、腎臟慢性病患者來說,想要補得好,就要吃得巧,進補方式應依個人體質與病況調整,而也要懂得避開雷區:

◆感冒、發燒或腸胃不適時:暫時避免油膩、辛辣與刺激性食材,以免增加身體負擔。
◆糖尿病患者:少吃麻油麵線、冬粉等高油高碳水食物,可改以蔬菜、豆腐、雞胸肉等高纖低脂食材為主。
◆高血壓、高血脂族群:選擇去皮肉類,減少藥酒與沙茶使用,避免攝取過多鈉與油脂。
◆高尿酸或痛風病史者:避免長時間熬煮的濃湯及內臟類食材,湯汁攝取以半碗至一碗為限。

想要吃飽、控制好血糖,呂育昇醫師建議,依序「蔬菜 → 蛋白質 → 澱粉」的飲食順序,可幫助控制血糖並提升飽足感。

掌握5大原則 記住「I LOVE U」口訣開心補

對於三高、慢性病患者來說,想要進補不是不行,而是更應該聰明吃,以下幫大家整理5大原則補得開心又不增重,就能控油、減鈉、補得好

1.減鈉、減油訣竅「I LOVE U」:如果可以選擇湯底,盡可能以清湯、昆布、高纖維等作為湯底,不僅能降低熱量,也能降低鈉含量攝取<若無法選擇,進補湯頭常油脂豐厚,上桌前記得「I LOVE U」代表「愛撈浮油 (I Love U)」,既能減少油脂攝取,也讓湯頭更清爽,此外,若需要進行「補湯」會建議以「清水」取代「高湯」,能夠有降低鈉的攝取。

2.蔬菜取代火鍋料:多數的火鍋料,為了添增風味,多少會有添加物,建議可以以富高纖維質、礦物質的當季新鮮蔬菜為主,另外,在玉米、芋頭、地瓜等攝取量也要留心,因為它們屬於全穀雜糧類,適量攝取能避免血糖上升。

3.沾醬蔥、薑、蒜:沾醬則可改用蔥、薑、蒜等天然辛香料提味,減少沙茶醬、醬油等高鈉調味料。

4.揪團分享、當正餐吃:多人分食能自然減少個人攝取量,降低總熱量,將進補料理當成一餐主食,不要在正餐後再「加補」,可避免熱量重複累積。

5.用喝水取代酒精、軟性飲料:朋友群聚吃過難免會一人來一杯,但酒精、軟性飲料本身含有大量的糖、鈉、普林等,加上進補的鍋物,會讓所有數值皆超標,因此會建議,用喝水來取代,水能夠幫助吃進去的鈉、鉀、普林排出體外,也能降低熱量攝取。

冬季進補是傳統養生習慣,但「補得好」才是真正健康。掌握「控熱量、減鈉油、選對食材」三原則,既能暖身又能維持代謝平衡,不怕三高、膽固醇或體重上升。這個冬天,讓我們一起聰明進補,補得剛剛好、補得更健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