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之光!台大醫院「AI應用細菌抗藥性預測」奪國際首獎 李建璋曝秘辛
  • A-
  • A
  • A+

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台大醫院以AI人工智慧應用於細菌抗藥性即時預測的創新研究,從超過3000篇投稿中脫穎而出,榮獲美國感染症學會(IDSA) Abstract Award 首獎。(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台大醫院以AI人工智慧應用於細菌抗藥性即時預測的創新研究,從超過3000篇投稿中脫穎而出,榮獲美國感染症學會(IDSA) Abstract Award 首獎。(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台灣之光!台大醫院今(6)日宣布,急診醫學部李建璋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以AI人工智慧應用於細菌抗藥性即時預測的創新研究,從超過3000篇投稿中脫穎而出,榮獲美國感染症學會(IDSA) Abstract Award 首獎,並為「Committee Choice Abstract Award」四篇最佳論文之首,成為今年會議中最受矚目的研究成果之一。

IDWeek是全球感染症醫學的頂尖學術平台,每年匯聚逾萬名來自世界各地的感染科醫師、兒童感染專家、流行病學家及愛滋病研究學者,是跨領域參與人數最多的國際醫學盛會。

台大醫院表示,敗血症是臨床常見且危及生命的急重症,傳統的細菌藥敏試驗往往需72至96小時才能獲得結果,醫師在此之前多半只能憑經驗選擇抗生素。然而,隨著社區型抗藥菌株普遍化,研究團隊回溯分析發現,約有三成病患初始治療未涵蓋實際致病菌,導致延誤黃金治療時機,甚至增加死亡風險。

針對此臨床痛點,團隊提出創新解方。台灣各大醫療院所目前普遍使用質譜儀(MALDI-TOF MS) 進行細菌鑑定,該技術能在數分鐘內完成菌種辨識,但傳統分析無法區分抗藥與敏感菌株。李建璋教授團隊蒐集超過40萬筆臨床細菌質譜數據,運用深度神經網路結合大型語言模型(LLM)進行模式辨識,成功建立抗藥性預測模型。

他說,該模型能在菌種鑑定同時即預測超過80%的常見抗藥機制,並同步提供精準的抗生素選擇、劑量與劑型建議,使臨床醫師能在第一時間啟動目標性治療,大幅縮短治療決策時程,開創急重症診療新局。

院方表示,本研究由李建璋教授主導,集結雲林分院檢驗科謝月貞主任提供寶貴檢驗室資料與實務建議,雲林分院急診科王志宏主任協助數據整理與成果撰寫,研究助理曹書瑜負責深度神經網路與大語言模型開發,台大醫學系學生潘祐君撰寫摘要並獲大會補助赴美發表。儘管李教授近年借調至衛生福利部資訊處擔任處長,仍利用假日與深夜持續指導與分析,最終以「有限時間的無限投入」,在國際舞台上為台灣醫學研究奪下最高榮譽。

此次榮獲 IDWeek 2025 IDSA Abstract Award 首獎,李建璋表示:「這個獎項不僅屬於我們的團隊,更代表台灣智慧醫療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未來將持續整合臨床資料與AI演算法,讓台灣醫療在全球AI輔助診斷領域上展現獨特風景線。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