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記者呂佳恆、醫健新聞網整理
每年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糖尿病如今也是國人常見疾病之一,根據衛福部統計,全台逾250萬人罹糖尿病,且近年來更有年輕化趨勢,原因在於飲食西化、頻繁外食、運動不足等不良習慣,尤其糖尿病初期沒有明顯症狀,等到出現「多吃、多喝、多尿或體重減輕」等症狀時,大多已被診斷為糖尿病,若後續血糖又未控制良好,可能埋下心血管疾病、腎臟病等風險,不過究竟糖尿病該如何有效控制血糖?日常又有哪些控糖方法呢?日昇診所院長呂育昇將帶民眾了解糖尿病以及控糖關鍵,一起攜手預防糖尿病。

為什麼會有糖尿病?糖尿病又分哪幾種?
呂育昇醫師指出,當身體中的胰島素分泌不足或無法有效利用胰島素時,這時血糖就會升高,導致葡萄糖無法作為能量,堆積在血液中,形成糖尿病。臨床診斷會依照血液中的血糖數值而定。
導致糖尿病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見包括遺傳、肥胖、飲食、慢性壓力等,又可分為四種類型:
1.第一型糖尿病:屬於自體免疫性疾病一種,因自體免疫失調影響分泌胰島素的細胞,多發生於兒童及青少年時期。
2.第二型糖尿病:這是國人最常見也盛行率最高的類型,主要因遺傳、環境以及不良的生活習慣等導致胰島素無法正常分泌,演變為糖尿病。
3.妊娠糖尿病:在懷孕時因荷爾蒙變化導致血糖異常現象,通常生產後,血糖就會恢復正常,不過未來罹患的機會也會提高。
4.其他因素:因胰臟、長期注射利尿劑、內分泌疾病等因素引起的糖尿病。

糖尿病症狀有哪些?
糖尿病初期無明顯症狀,也使得許多患者難以察覺,不過隨著病程進展,血糖逐漸升高,就可能會有以下這些症狀:
■ 尿多
■ 口渴
■ 容易飢餓
■ 疲勞
■ 視力模糊
■ 體重不明原因減輕
■ 傷口不易癒合
呂育昇表示,其中糖尿病最常見症狀就是多吃、多喝、多尿和體重減輕,也就是所謂的「三多一少」,因此若有相關跡象出現時,就應提高警覺,盡快就醫檢查。
血糖好難控制,明明吃很少血糖還是很高?
對於糖友而言,除了遵循醫師指示用藥,最關鍵還是日常飲食及保養,但若調整飲食後,血糖還是很高,不妨檢視以下3個關鍵:
1.飲食攝取不均衡:許多糖友深怕血糖太高,每一餐寧可減量食用,舉例,若早餐只吃全麥吐司,雖升醣指數(GI值)比白吐司低,但實際上,兩片全麥吐司就含有3至4份醣,因此建議可再加上水煮蛋或生菜,不僅能降低升醣指數,也能均衡攝取營養,更有飽足感。
2.胰島素阻抗:糖友除了檢視飲食,也要檢視日常是否有固定運動或有體重過重等情況,這些問題長期下來都會使得身體出現胰島素阻抗,使得血糖上升。
3.胰臟功能影響:身體為了分泌更多胰島素,胰臟就會開始工作,但當工作量過多時,就會影響胰臟正常功能,導致血糖無法降下來,後續病程也較容易進展為第二型糖尿病。
控糖從日常做起,把握5大關鍵!
過去,糖尿病被視為不可逆的慢性疾病,不過近幾年臨床發現,透過適當飲食及運動調整,糖尿病前期仍有機會可以逆轉,不過關鍵仍在日常是否有做到完善的自我照護。
1.定期檢查早偵測:糖友的定期健檢包括每半年至少檢查一次醣化血色素(HbA1c),以及每年檢測一次血脂肪,另外也包括腎功能、眼睛等基本檢查,以預防糖尿病可能衍生的相關併發症。
2.血糖監測不輕忽:糖友日常也應定期量測血糖,確保空腹血糖為正常控制範圍內(70-99mg/dL) 。
3.加強管理逆轉代謝:代謝症候群會加重糖尿病病程,因此若本身有血糖異常且有腹部肥胖、血壓偏高、空腹三酸甘油脂偏高、高密度膽固醇偏低等其中兩項因子,就為代謝症候群,應積極與專業醫師配合,控制代謝症候群,降低糖尿病演變併發症的風險。
4.均衡飲食3低1高:糖友應掌握少油、少鹽、少糖及高纖等飲食原則,必要時也可應做好體重管理。
5.身體活動穩血糖:糖友應養成每週累積150分鐘的身體活動,且每次至少30分鐘,包括走路、慢跑或游泳等都是不錯的運動選擇。
呂育昇醫師提醒,控制血糖不能僅靠藥物,也得搭配完善的自我照護,最重要是糖友應積極定期回診,接受醫師評估,並訂定合適的治療計劃,才能有效控制血糖,維護健康。
資料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