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大癌症死因第2名!年破萬人罹肝癌 醫曝「5類人高風險」快篩檢
  • A-
  • A
  • A+

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台灣每年因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死亡逾萬人。(圖/資料照)
台灣每年因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死亡逾萬人。(圖/資料照)

肝病為台灣國病,每年因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死亡逾萬人。醫師提醒,早期B型肝炎幾乎沒有明顯症狀,不少民眾為帶原者卻不自知,也未穩定追蹤與及時治療,導致進展為肝硬化、甚至進一步演變成肝癌。呼籲未施打疫苗世代外,洗腎、免疫不全等高風險族群需要主動進行篩檢。

昨為「世界肝炎篩檢週」起跑日,台灣癌症基金會、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厚生基金會、台灣肝病醫療策進會共同舉辦記者會,提醒民眾重視B型肝炎。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張文震醫師表示,肝癌是國人最常罹患的癌症之一,根據最新癌症登記資料顯示,當年度有10433人 確診肝癌,佔據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第四名,於最新十大癌症死因順位更排名第二 ,平均每小時便有1.2人確診肝癌。而慢性B型肝炎是國人罹患肝癌最主要的危險因子之一,故要預防B肝進展成肝癌,推動全國性B型肝炎篩檢是重要的第一步。

肝基會總執行長暨臺大醫學院名譽教授楊培銘醫師也指出,台灣自1986年開始實施新生兒全面施打B肝疫苗政策,大幅降低年輕世代的感染率;惟1986年前出生、被稱為「B肝疫苗斷層世代」的民眾,因未接種疫苗,便屬於帶原高風險族群。因B型肝炎主要透過血液、體液以及母嬰垂直傳播等途徑傳染,故除上述未施打疫苗世代外,其他高風險族群(洗腎、免疫不全、 器官移植、家人有B肝感染以及接受血液製劑治療者等)需要主動進行篩檢。

楊培銘解釋,慢性B型肝炎發作時,肝臟會啟動修復機制而形成纖維組織,在長期反覆循環下,會逐漸導致肝硬化,最終提高罹患肝癌風險,這就是所謂的「肝病三部曲」。他強調肝癌可以預防,呼籲B肝疫苗斷層世代以及其他高風險族群,應謹記B肝防治三要:要知道、要追蹤、要治療,也就是要主動篩檢,若發現自己為帶原者,更應定期回診追蹤,若醫師評估需接受藥物治療,就應配合醫囑,及早接受適當治療。

高醫大校長余明隆表示,台灣B肝帶原者中,仍有為數不少的民眾不知自身感染,已知帶原者中僅有35%  有穩定接受追蹤與治療,遠低於世界衛生組織80% 病人接受有效抗病毒治療的目標;同時本土數據顯示有高達75%的B肝帶原者直到確診肝癌前,都沒有接受過抗病毒治療,錯失防癌先機 。篩檢與追蹤率要能有效提升,除提升民眾對B肝的重視外,還必須強化基層醫療,改善就醫可近性,同步建立有效的追蹤機制。

2025《B肝早篩檢早治療 拒絕肝癌遺憾》與會人員合影。(圖/台癌提供)
2025《B肝早篩檢早治療 拒絕肝癌遺憾》與會人員合影。(圖/台癌提供)

因此,專家共同呼籲,我國政府、學術單位、醫療體系與民眾仍須攜手合作:政府應持續擴大B肝篩檢、追蹤與治療覆蓋率;學術單位接續擬訂臨床指引並推動醫師教育;醫療體系精進篩檢與治療品質;民眾則應把握自8月起推動的「39–79歲可終生接受一次B型肝炎篩檢」政策,落實早篩早治、拒絕肝癌遺憾。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