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台灣每天146對離婚 半數撐不過8.3年!醫揭祕:是大腦在求生存
  • A-
  • A
  • A+

記者張雅筑/綜合報導

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我國2024年有5萬3469對夫妻離婚,粗離婚率達2.28‰,離婚率亞洲排名第二。(示意圖/資料照)
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我國2024年有5萬3469對夫妻離婚,粗離婚率達2.28‰,離婚率亞洲排名第二。(示意圖/資料照)

根據內政部統計,去(2024)年我國共有5萬3469對夫妻離婚,粗離婚率達2.28‰,創下近5年以來新高,其中婚齡未滿5年的離婚者占33.6,是所有婚齡層中最高的。換算下來,台灣每天約有146對夫妻離婚,以亞洲各國數據來看,我國離婚率僅次於中國,在亞洲國家中位居第二。究竟是什麼原因,現代人的婚姻愈來愈難以維持?我國基因權威張家銘醫師分析後表示:「離婚潮不是速食愛,是大腦在求生存!」他解釋道,因大環境有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導致「腦太累了,心沒有力氣愛。」

Netflix 台劇《童話故事下集》被譽為最「人間清醒」的愛情劇,劇情聚焦於柯佳嬿飾演的林宜玲與劉以豪飾演的曾學友,步入婚姻後所面臨的真實生活。從同住公婆家帶來的壓力,到價值觀與生活習慣的落差,兩人不斷因瑣事爭執、彼此消磨,曾經戀愛時的浪漫也在日復一日的現實中悄然褪色。這部劇點出「結婚不是幸福的結局,而是問題的開始」的殘酷真相,呈現從「每七天想離婚一次」的心境變化,到面對外界情感誘惑與生育壓力的拉扯等議題,貼近許多觀眾的真實經驗。如此寫實又具有同理,劇集上線後隨即在網路上掀起熱議,引發許多已婚、想婚與不敢結婚觀眾的共鳴。

 

Netflix 台劇《童話故事下集》以「如果童話故事發生在現代」為主軸,巧妙地將經典元素融入現實生活,透過細膩的情感描寫,探討愛情抉擇、婚姻矛盾以及不同世代的價值衝突。劇情貼近現代人的生活經驗,既有浪漫甜蜜的愛情橋段,也蘊含對家庭與人際關係的深刻反思,讓觀眾產生強烈共鳴。(圖/翻攝自臉書《童話故事下集》)
Netflix 台劇《童話故事下集》以「如果童話故事發生在現代」為主軸,巧妙地將經典元素融入現實生活,透過細膩的情感描寫,探討愛情抉擇、婚姻矛盾以及不同世代的價值衝突。劇情貼近現代人的生活經驗,既有浪漫甜蜜的愛情橋段,也蘊含對家庭與人際關係的深刻反思,讓觀眾產生強烈共鳴。(圖/翻攝自臉書《童話故事下集》)

台灣的離婚率近年明顯升高,統計顯示約有半數夫妻的婚姻無法撐過8.3年。這不免讓人納悶,到底是現代人對婚姻的期待改變,認為「離婚沒什麼」,還是婚姻本身面臨的壓力與挑戰過於沉重?對此,有專家語重心長指出,離婚率升高並不代表婚姻價值下降,而是反映出人們對「幸福婚姻」的要求與自我實現的意識逐漸提升。

致力將專業知識轉化為大眾易懂的健康資訊,幫助民眾理解身體機能與心理狀態之間的關聯,並提供實用的預防與改善建議的台北榮總基因醫師張家銘,談及台灣離婚率的問題,他表示,從數據來看,會覺得現代人在婚姻上好像比較不願意「吃苦」,愛情變得較「速食」,但他個人以貼近人體和心理的角度來看:「不是大家變得不珍惜,而是我們的大腦、情緒系統、生活環境,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不是愛不愛的問題,而是『腦太累了,心沒有力氣愛』。」

 

張家銘醫師表示:「婚姻其實是兩個神經系統的合作,而不是兩顆心的纏繞。」有時一段關係走不下去,可能不是你的問題、也不是對方的問題,而是「我的神經系統已經在求生了」,腦太累了,心沒有力氣愛了。(資料照/記者張雅筑攝)
張家銘醫師表示:「婚姻其實是兩個神經系統的合作,而不是兩顆心的纏繞。」有時一段關係走不下去,可能不是你的問題、也不是對方的問題,而是「我的神經系統已經在求生了」,腦太累了,心沒有力氣愛了。(資料照/記者張雅筑攝)

「現代人的婚姻,不是耐心不夠,是壓力太多。」張家銘醫師表示,上一代的婚姻模式叫「一起活下去」,而現在的婚姻模式叫「一起變好」,這是文明的進步,但也是壓力的起點。他進一步解釋道,現今的夫妻要面對房價、育兒、學校教育、長照、工作競爭、社群比較、家庭倫理和心理健康等各種問題,而這每一樣問題都會讓人們的大腦進入「警戒模式」,皮質醇(cortisol)升高,去甲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上升,所以最後的耐心與溫柔都會被生活的現實給磨掉。醫師一針見血表示:「很多離婚不是不愛,而是因為『撐不住。』」

大家可能會覺得,婚姻就是愛情的延續,但基因權威張家銘醫師就醫學角度點出:「婚姻其實是兩個神經系統的合作,而不是兩顆心的纏繞。」他解釋道,愛情的本質不只是浪漫,它同時也深植於生理學之中:牽手、擁抱、眼神交流和信任,背後都是催產素在運作;剛相愛時的心動、期待與興奮,則來自多巴胺帶來的獎賞感與期待感。而能否控制情緒、好好溝通、願意道歉與修復關係,則仰賴血清素與前額葉皮質的運作。

張家銘指出,當現代人面對高壓生活、睡眠不足、情緒耗損時,催產素下降、皮質醇升高,夫妻之間有時出現冷戰或爭執,並不是「我不想愛你」,而是「我的神經系統在求生」。換句話說,婚姻的挑戰不只是個人問題,也不是單方面責任,而是大腦在長期調節與適應中自然的反應。綜合張醫師的分析,這番觀點是要提醒大家:「婚姻不是單靠愛維持,而是需要理解、包容和神經系統之間的合作。」

 

張家銘醫師表示,現代社會離婚率上升,並不代表婚姻或文明退化,而是反映出,人們開始聽見自己的心聲,理解自己的需求與感受。但人們若能更理解大腦、理解壓力和理解彼此的氣質,他相信,許多家庭和關係,其實是有機會維繫下去的,不會走到分開或離婚的地步。(示意圖/資料照)
張家銘醫師表示,現代社會離婚率上升,並不代表婚姻或文明退化,而是反映出,人們開始聽見自己的心聲,理解自己的需求與感受。但人們若能更理解大腦、理解壓力和理解彼此的氣質,他相信,許多家庭和關係,其實是有機會維繫下去的,不會走到分開或離婚的地步。(示意圖/資料照)

婚姻的維繫和選擇,不是只有忍耐或離婚,張家銘醫師建議,好的婚姻關係,其實需要更溫柔、更聰明地照顧自己的大腦與個性。醫師就心理學與神經科學解釋道,每個人對關係的反應方式都不同,這不僅與心理個性相關,其實也和人們的大腦結構、神經傳導物質,甚至是基因氣質有很大的關聯。張家銘醫師舉例:像是有些人天生情緒敏感,面對衝突容易想逃避;有些人則需要明確的肢體語言來感受到愛,上述的這些,其實都與血清素、催產素、多巴胺等神經物質的調控有關。

因此張家銘醫師語重心長建議大家,可以多了解自己的大腦運作模式,例如:壓力來時容易變得易怒、睡眠不足影響溝通,或對冷漠特別敏感等,這些其實可以幫助大家及早察覺「我不是不愛對方,而是神經系統過載了」。

遇到「神經系統過載的狀態」該怎麼辦?醫師建議,最簡單且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從調節這些大腦訊號開始!包括:規律睡眠可恢復前額葉功能,提升情緒與決策能力;一起散步或運動能增加多巴胺與腦內啡(endorphin),提升快樂感與連結感;每天至少一次的溫柔肢體接觸,如牽手、擁抱或拍拍肩膀,則能刺激催產素分泌,增強安全感。此外,張家銘醫師也提醒大家,在情緒激動或爭執時,先別急著講道理或說結論,應該先讓自己的壓力荷爾蒙下降,等到大腦回到平衡狀態後,再用理解的語氣表達自己的需求。

 

若夫妻關係、婚姻真的走到「緊張」的狀況該怎麼辦?醫師建議,最簡單且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從調節這些大腦訊號開始,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吵架或情緒激動時,先不要急著講道理或講結論,而是要先讓自己的壓力荷爾蒙降下來,等大腦回到平衡狀態後,再用理解的語氣表達自己的需求。」(示意圖/資料照)
若夫妻關係、婚姻真的走到「緊張」的狀況該怎麼辦?醫師建議,最簡單且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從調節這些大腦訊號開始,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吵架或情緒激動時,先不要急著講道理或講結論,而是要先讓自己的壓力荷爾蒙降下來,等大腦回到平衡狀態後,再用理解的語氣表達自己的需求。」(示意圖/資料照)

「婚姻不是一次性的選擇,而是每天持續的神經系統微調節。」張家銘醫師表示,當夫妻開始認識自己的大腦偏好與情緒特質,並預測可能出現情緒失衡的情況(如:加班過多、家庭壓力累積、睡眠不足等),就能提前因應,降低衝突,「這不只是讓關係活下來,而是讓彼此活得更安心。」

最後張家銘醫師也表示,現代社會離婚率上升,並不代表婚姻或文明退化,而是反映出,人們開始聽見自己的心聲,理解自己的需求與感受。但人們若能更理解大腦、理解壓力和理解彼此的氣質,張醫師直言,他相信,許多家庭其實有機會避免走到分開的地步,但不是因為「硬撐」或「要撐」這段關係,而是學會如何以更健康、理性且有同理心的方式去愛人。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