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筑/綜合報導

曾是許多球迷心中的啦啦隊女神「粿粿」江瑋琳,與丈夫范姜彥豐的3年婚姻確定瓦解,雙方已透過律師著手進行離婚程序和相關協商,而導致兩人家庭破碎的原因,范姜日前公開指控太太粿粿與「王子」邱勝翊婚內出軌。「粿王」外遇醜聞引發熱議,但也讓許多人反思和探討,愛情的本質與人類情感的科學根源。我國基因權威張家銘醫師指出,確實有基因會影響人們怎麼愛,甚至還有特定基因型與「不忠傾向」有關聯。
近來,娛樂圈最具討論度的話題之一,無疑是「粿粿」江瑋琳婚內出軌「王子」邱勝翊,導致她與丈夫范姜彥豐的婚姻決裂一事。消息一出,瞬間引發網絡熱議,許多網友紛紛化身為「柯南」,從粿粿和邱勝翊的官方社交平台Instagram中,一點一滴地抽絲剝繭,試圖揭開兩人關係的真相。從他們過去的互動和一些看似無意的細節,網友們發現了蛛絲馬跡:兩人頻繁的私下互動和親密的言辭,似乎早已超越了普通朋友的界限。

但也有網友發現,「王子」邱勝翊疑似和多名女星交往時間有重疊,質疑他在感情方面是不是慣性不忠?對此,時常透過科學和醫學角度剖析健康或人們身心裡大小事的台北榮總基因醫師張家銘,他就基因和神經學專業來說明人們在情感上的差異,希望讓大家更瞭解自我,學會負責任的愛。張家銘醫師也強調,基因不是要我們去指責誰,也不是拿來當出軌的藉口,而是拿來「更理解自己,提早預防傷害」!

以下為大家整理出,張家銘醫師從醫學和科學角度剖析的愛情:
一、愛情不是心跳,而是神經傳導物的對話
張家銘醫師表示,當人們談論愛上一個人時,往往聯想到的是心跳加速、臉紅耳熱的瞬間,但事實上,是大腦釋放出大量的多巴胺、催產素與血清素在運作。這些神經傳導物就像愛情的三大工程師,調控著我們愛的方式與強度。
1、多巴胺:讓我們感受到戀愛中的興奮與渴望,這是戀愛初期「看到對方就開心」的來源。
2、催產素:增強親密感與信任感,尤其是經常性的肢體接觸,如擁抱或親吻。
3、血清素:幫助我們保持情緒穩定,避免因為一時的衝動而做出傷害自己的決定。
二、基因不是戀愛的指令,但會影響怎麼愛
「愛情這場戲,每個人進入舞台前,其實已經寫好了屬於自己的『神經劇本』。」張家銘醫師解釋,像是催產素受體基因OXTR,若你是某些特定基因型的話,比較容易感受到別人的溫柔,也比較容易建立親密感;而如果你是另一型,可能就需要更多時間與安全感,才能真正投入感情。
再者血清素轉運基因SLC6A4,張醫師指出,短型的人比較容易焦慮、擔心被拋下;長型的人則情緒比較穩定、不容易胡思亂想。
最後還有多巴胺受體基因DRD4,張醫師表示,帶有7次重複序列的人比較容易追求新鮮感,在長期關係中若缺乏變化,會感覺空虛、無趣。
但醫師也補充,這些基因不會決定你會愛上誰,但它們會決定你「怎麼去愛」、你在愛裡「需要什麼」、以及你「容易在哪裡受傷」。
三、了解自己的神經氣質,是通往幸福的捷徑
談及情感議題,張家銘醫師語重心長表示,他希望大家在進入一段關係之前,不只是問對方星座或興趣,更能問自己:「我是一個需要被主動關心的人嗎?我遇到情緒低潮時會怎麼反應?我對穩定感的需求高不高?」這些都是我們大腦運作的痕跡。
他指出,很多夫妻,在婚姻裡爭吵不休,其實不是不愛,而是「大腦的節奏對不起來」。一個人需要安全感,一個人卻用冷處理;一個人期待日常的互動,另一個人卻總覺得「又沒事,不用一直黏」。這不是誰對誰錯,而是兩組神經訊號沒對頻。
張家銘醫師真誠地提醒大家:「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是空白的白紙,而是帶著神經底色進入每一段感情。所以經營感情的第一步,不是改變對方,而是先了解自己。」至於了解自己的辦法有哪些呢?醫師補充,可以透過基因檢測、心理評估,甚至只是靜下心回顧自己的過去,去整理出自己在感情中容易出現的慣性,是害怕失去?還是過度理性?當我們越了解自己的特性,包含心理傾向、大腦反應模式、神經傳導物的敏感程度,就越能預期「在什麼情境下,我可能會失控、會受傷、會不小心傷人」。當你能預期,就能提早調整,就能避開許多本來會反覆發生的傷害。
醫師舉例,若知道自己是比較容易焦慮的體質,那麼在感情初期就可以練習建立穩定的聯繫方式、適當地表達需要,而不是把所有不安壓在心裡,最後一次爆發。如果你是需要新鮮刺激才能維持熱度的人,那就別等到對方來配合,而是主動創造變化:一起去旅行、一起規劃未來、甚至一起學一個新興趣。張家銘醫師強調:「這些方法不是為了討好誰,而是為了讓我們的神經系統更能夠持續在愛的模式裡運作。」
四、愛情的關鍵不是找到對的人,而是先找到「理解自己」的方式
「基因不是命運,但它是你了解自己的地圖!越早拿到地圖,就越不容易在感情的森林裡迷路。」張家銘醫師表示,若人們知道自己在親密關係中的敏感點、需求與反應方式,愛情就不再只是靠運氣,而是可以被經營的、可以走得更長遠的選擇。
雖然是基因權威醫師,但張家銘也強調,基因不會告訴你誰是對的人,但會幫助你成為更穩定、更理解自己的人。「愛不是本能,而是能力。而這份能力,是你一輩子最值得投資的情緒資產。」
五、有些人不是壞,而是大腦真的比較愛「新鮮感」
就神經學角度來看,張家銘醫師指出,人類對愛情的反應,其實和多巴胺這個神經傳導物有關。他解釋,多巴胺是一種獎賞訊號,當你遇到新鮮、刺激、有挑戰的事時,它就會上升,讓你感覺到快樂和渴望。
醫師指出,有些人的大腦對多巴胺非常敏感,這類人如果生活太平淡,或是感情裡失去激情,就會自然地往外尋找刺激來源。張家銘醫師補充道:「並不是他們想傷人,而是他們的大腦會自動尋找『獎賞感』。」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明明外表看起來很正常,也沒有壞意,但總是不自覺地進入曖昧、劈腿、或情感不忠的情境中,「這不是藉口,而是科學!」
六、特定基因型與「不忠傾向」有關聯
張家銘醫師指出,某些特定的基因型,確實和感情中的忠誠度、承諾感、以及對穩定關係的偏好有關。
他舉例:
1、有多巴胺受體基因 DRD4 中的「7次重複序列(7R allele)」,這類型的人天生冒險傾向比較高,也更容易有多重性伴侶或短期關係的經驗。
2、加壓素受體基因AVPR1A,這和情感連結與伴侶信任有關,某些變異型的人在伴侶關係中,滿意度較低、比較難產生長期承諾。
3、催產素受體基因OXTR 的特定型別,也和「信任感」與「親密連結」的能力有關,這些人若缺乏情緒教育或親密經驗,很容易在感情裡「抽離」。
但張家銘醫師強調,這些基因型不能說是「外遇基因」,但它們讓某些人在親密關係中,需要付出「更多的自我調節」與「刻意經營」,才能維持穩定的情感狀態。
張家銘醫師最後也表示,上述的這些,不是要大家拿基因去指責誰或當出軌的藉口,而是希望大家「更理解自己,提早預防傷害」。
醫師舉例,若你發現自己在感情中容易失去新鮮感,或曾經有「忍不住曖昧」的經驗,那不代表你沒資格愛人,而是表示你的神經系統對刺激比較敏感,需要「主動創造共同的新鮮感」。針對這樣的人,醫師建議,可以定期和伴侶安排約會日、旅行日,一起去探索新的活動或興趣;也可以規劃「生活裡的小冒險」,像是一起做從沒嘗試過的料理、交換角色做家事、參加陌生的活動,讓多巴胺在穩定關係中也有出口。
如果你是那種比較難產生情感依附的人,常常在關係裡感到不自在,或一旦靠近就想逃,那你要做的不是逃跑,而是學習情感連結的語言。催產素需要「互動」來分泌,像是肢體接觸、深度對話、眼神交流、一起完成任務,都是建立親密感的方式。
張家銘醫師重申:「當我們越早知道自己的神經節奏與情緒習慣,就越能預測自己在哪些時候容易出狀況,也就越有能力提早做出調整。這就是基因帶來的價值,幫助我們先理解,才能避免。」
七、感情裡的自律,不是壓抑,而是先看懂自己再做選擇
「不論基因是什麼、過去是什麼,每個人都可以學會負責任的愛!」醫師表示,所謂成熟的愛情,就是不再只憑感覺,而是帶著理解與選擇,「我們的大腦,也許會有某些傾向,但行為永遠是我們自己的責任。」
作為基因領域的專家,張家銘醫師指出,從醫學與科學的角度來看,他希望大家了解,感情並非一場靠運氣的賭局,而是關於如何掌握自己與伴侶之間的神經差異。他強調:「只要願意練習、願意溝通、願意修復關係,無論是否被認為擁有『高風險出軌體質』,都能建立穩定、誠實且充滿溫度的愛情關係。我們不是由基因決定命運的人,而是能夠選擇如何去愛的個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