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懷孕、產後「失眠風暴」 前、中、後這樣做找回「健康身心」的媽咪
  • A-
  • A
  • A+

圖、文/黃正憲醫師授權、醫健新聞網整理

「我的睡眠問題是從懷孕開始的。」當開始孕育新生命的那一刻起,身心狀況都會開始產生變化,包括了睡眠狀況也會有所改變,根據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的調查指出,有近8成的女性表示,懷孕期間曾出現睡眠紊亂的問題,台北市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小兒神經科主治醫師黃正憲指出,妊娠初期,黃體素水平會升高,會導致嗜睡頻率增加,而妊娠後期到成為媽媽那刻起,除了因為賀爾蒙的變化,加上對於分娩、生產、新角色的變化等會讓女性出現失眠危機,事實上,面對妊娠與產後失眠,只要正確判斷問題類型,並且及早尋求適當的協助是可以安然下莊的。

面對懷孕、產後的「失眠風暴」 前、中、後這樣做找回「健康身心」的媽咪。(圖/醫健新聞網提供)
面對懷孕、產後的「失眠風暴」 前、中、後這樣做找回「健康身心」的媽咪。(圖/醫健新聞網提供)

面對孕期、產後的失眠風暴 產後睡眠的6大挑戰

「整個孕期都受到睡眠干擾」、「新生兒的到來意味著『夜班』的開始」當女性試圖應對這些症狀和長期睡眠干擾時,可能會發展出無效的想法、信念和行為,進而使失眠長期化,在尋求解決方法前,最重要的是正確判斷您的睡眠問題類型,因為失眠只是眾多產後睡眠挑戰之一,產後睡眠的6大挑戰:

■ 睡眠干擾
■ 身體不適
■ 荷爾蒙變化
■ 非失眠的睡眠障礙(例如睡眠呼吸中止症和不寧腿症候群)
■ 真正缺乏睡眠,因為夜間嬰兒照顧,有時因為缺乏支持
■ 失眠

「失眠不只是睡不著,更包括了即使有足夠的睡眠機會仍無法入睡與對睡眠感到困擾。」黃正憲指出,可以試想一個問題「如果在安靜的環境中,不需要起床上廁所,孩子也整夜安睡,您還會有這個睡眠問題嗎?」,如果回答「不會→ 睡眠干擾」如果回答「睡眠問題仍然持續 → 失眠」。

面對孕期、產後的失眠風暴,影響產後睡眠的6件事。(圖/醫健新聞網提供)
面對孕期、產後的失眠風暴,影響產後睡眠的6件事。(圖/醫健新聞網提供)

產後3階段的失眠風暴  透過不同方法來改善

不管是新手或老手媽咪,面對新生命的誕生,除了喜悅也帶著挑戰,更別說原本規律的睡眠作息會在一夕間全部被打亂,根據研究追蹤發現,相當比例的女性在產後第1年甚至到2年都持續經歷明顯的睡眠干擾,面對產後失眠可以依照不同階段進行用下列方法來改善

產後0-3個月的特徵:

■ 新手媽媽應對嬰兒不規律睡眠(新生兒睡眠週期短)
■ 夜間頻繁喚醒照顧嬰兒
■ 產後荷爾蒙變化顯著
■ 推薦:身體-感覺導向的干預(足部反射、按摩、肌肉放鬆)

產後4-12個月的特徵:

■ 嬰兒睡眠模式漸趨規律
■ 母嬰睡眠同步性改善
■ 餵養模式可能改變(例如:從純母乳轉為混合餵養)
■ 產後荷爾蒙趨向穩定
■ 推薦:心理-認知導向的干預(CBTi、光照治療)

面對產後失眠的「非藥物干預」 用科學角度來解

在傳統上許多女性對藥物治療持謹慎態度,特別是在哺乳期間,面對產後失眠的狀況,會盡可能採取「非藥物干預」方式作為優先選項,根據2025年發表在《臨床睡眠醫學雜誌》的系統性回顧與網絡薈萃分析,幫正在為產後失眠所苦的妳,檢視了13種非藥物干預效果:

早期產後(0-3個月)最有效的干預

研究發現,在產後前三個月,三種干預方法效果最顯著,

第一名-腳底按摩:透過在腳部反射點施加壓力,可調節迷走神經活動、降低喚醒,促進深度放鬆和壓力釋放。

第二名-漸進式肌肉放鬆:透過依序對肌肉群進行緊張和放鬆,降低交感神經系統活動,增加副交感神經張力。

第三名-按摩:透過觸覺刺激身體組織,增加迷走神經活動,降低皮質醇水平。

除了可以透過腳底按摩、漸進式的肌肉放鬆、按摩之外,也可以使用精油(薰衣草、佛手柑)、草本飲品(薰衣草茶、橙皮)來提升睡眠品質。

中期/晚期產後(4-12個月)最有效的干預

當嬰兒睡眠模式變得更規律,母親與嬰兒的睡眠同步性改善時,不同類型的干預變得更有效:

第一名-認知行為治療失眠症(CBTi):由於這個階段嬰兒夜間照護需求減少,母親睡眠環境改善,因此可以透過6週的介入,包括2次電話課程(第0週和第3週)和21封電子郵件教材,幫助睡眠認知重建與行為改變,同時睡眠限制也會修改。

第二名-光暗療法(Light-Dark Therapy):當嬰兒睡眠變得更規律時,可以透每天早上戴20分鐘的調光眼鏡(Luminette光照眼鏡)和實施光衛生策略進行節日間節律的調節。

此外,每週至少3次15分鐘的有氧運動與提供媽媽有關嬰兒睡眠的內容知識,都有助於改善母親的睡眠。

什麼是失眠認知行為治療(CBT-I)?

失眠認知行為治療(CBT-I)自1970年代開始發展。早期的試驗排除了懷孕、更年期等生命階段的女性,這些介入也不是為女性在這些生命階段的特殊需求而設計。

CBT-I需要針對孕產婦做哪些調整?

因為失眠只是眾多產後睡眠挑戰之一,需要修改CBT-I組成部分,以便能夠處理各種不同的睡眠挑戰。

修改的CBT-I組成部分包括:

1.調光控制
2.放鬆訓練
3.認知治療
4.修改睡眠限制:在時間限制中增加更多睡眠機會

重點教育:

■ 強調教導女性區分睡眠剝奪和失眠
■ 這兩種情況真的需要非常不同的策略
■ 女性可能在整個產後旅程中交替經歷、單獨經歷,或同時經歷這兩種情況

舉例說明:

■ 失眠時:可能想要避免小睡
■ 睡眠剝奪時:實際上希望人們在適當的時間有好好計時的小睡,以補充睡眠和休息

整合心理社會和健康內容:

■ 提供母嬰睡眠資訊,支持對自己睡眠的合理適應期待
■ 提供嬰兒睡眠訊號和安撫的資訊
■ 從伴侶和家人獲得支持
■ 將伴侶和家人也納入介入

面對產後的「失眠風暴」伴侶和家人不可少

面對新生命的到來,女性會立刻感受到身份轉換帶來的不同,加上雌激素的下降,因此會產生情緒不穩與失眠的問題,在產後睡眠整合這塊,除了嬰兒睡眠的支持外,伴侶與家人的陪伴更爲重要,比起「幫忙」與「指責」,更需要的是傾聽、關懷、鼓勵與同理,畢竟家務、育兒不該只是單方面的責任。

 
參考文獻與資料來源

1.Insomnia during pregnancy: Diagnosis and Rational Interventions

2.Improving Perinatal Sleep via a Scalable Cognitive Behavioural Intervention: Findings From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From Pregnancy to 2 Years Postpartum. Bei B, Pinnington DM, Quin N, et al. Psychological Medicine. 2023;53(2):513-523. doi:10.1017/S00

3.Preventing Postpartum Insomnia: Findings From a Three-Arm 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 of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 a Responsive Bassinet, and Sleep Hygiene. Quin N, Tikotzky L, Astbury L, et al. Sleep. 2024;47(8):zsae106. doi:10.1093/slee

4.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Prenatal Insomnia: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Manber R, Bei B, Simpson N, et al.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2019;133(5):911-919. doi:10.1097/AOG.0000000000003216.

5.Telephone-Based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 in Perimenopausal and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Vasomotor Symptoms: A MsFLASH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McCurry SM, Guthrie KA, Morin CM, et al. JAMA Internal Medicine. 2016;176(7):913-20. doi:10.

6.Treating Postpartum Insomnia: A Three Arm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of 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 and Light Dark Therapy. Verma S, Quin N, Astbury L, et al. Psychological Medicine. 2023;53(12):5459-5469. doi:10.1017/S0033291722002616.

7.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of non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s on postpartum maternal sleep qualit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 Nguyen CTT, Chiu H-Y, Lin-Lewry M, Bei B, Tsai S-Y, Kuo S-Y. J Clin Sleep Med. 2025;21(11):1957–1967. doi:1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