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好不容易熬過了兩個月的「地獄暑假」,才剛鬆一口氣迎來開學,卻發現孩子們接二連三請假,背後常見原因就是「腸病毒」。《FJ豐傑生醫》營養師游子嫻呼籲,6歲以下幼童為高風險族群,一旦感染,傳染力強、病程進展快速,容易造成校園群聚。
一名8歲女童自小右側脖子就有一個小洞,偶爾會流出分泌物,家長起初以為只是皮膚發炎引起的膿包,未特別在意,僅帶孩子至一般診所求診。直到近日,分泌物變得黃濁,伴隨惡臭及疼痛感,家長才驚覺事態嚴重,轉診至醫院經理學檢查與影像檢查,確診為「頸部第二對腮裂囊腫」,隨即安排住院手術,成功切除病灶,術後恢復良好,且未見復發跡象。(記者:簡浩正)
在職場上,不少人都遇過這樣的主管:永遠想被誇讚、不能接受批評、甚至把團隊功勞據為己有。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提醒,這些行為或許只是「自戀特質」,但若長期存在、影響廣泛,甚至造成工作與人際功能嚴重受損,就可能涉及自戀型人格障礙(NPD,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一名1歲7個月大的男嬰,直到1歲多都還無法叫出「爸爸」、「媽媽」,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發現孩子除了語言發展慢以外,更有眼神接觸不穩定、人際興趣不足等狀況。經過約1年心理師治療及父母引導,加強社交參與、溝通、模仿和遊戲等技能,現在已經可以說「爸爸抱抱」、「媽媽抱抱」,在語言和社交能力上有明顯進步。
當遇到孩子出現性早熟的時候,爸媽會開始擔憂「會不會是我做了什麼、餵了什麼讓孩子性早熟?」兒科醫師表示先別怪到食物身上,不少人會想說是否木瓜、雞肉吃太多,或太常喝豆漿等,其實多數都是屬於「誤解成分作用」的謠言。(記者:簡浩正)
9月開學潮,相關呼吸道病毒傳播風險也升高,更有家長急帶高燒一整天的孩童就醫,憂心燒到40度是否有危險。兒科醫師表示,體溫升高的原因,常常是因為病毒感染,但只要孩子活動力尚佳、還可飲食,不一定要頻繁就醫;但如發現孩子意識不清、抽搐、呼吸急促等情況,則需就醫。(記者:簡浩正)
長大成人後,會發現與父母相處其實並不容易。心理師陳志恆在臉書分享,明明心裡提醒自己要冷靜,父母一句話還是可能瞬間點燃怒火,甚至說出口的話比腦子還快,尖銳又傷人。陳志恆指出,這其實是一種根植體內的「自動化反應」。
大陸上海閔行區一名七旬獨居婦人長年沉迷拾荒與囤積廢品,不僅將自宅堆滿垃圾,還每月支付4500元人民幣,折合新台幣約1萬9710元,租下兩間房屋專門堆放雜物。最終,三套房屋合計堆滿高達30公噸廢棄物,情況引發社區與當地政府高度關注。
行政院長卓榮泰今(4)日主持行政院院會,聽取勞動部報告《育嬰留停照顧彈性化》方案。勞動部長洪申翰表示,該將於明年元旦正式上路。未來勞工可在原請領育嬰津貼期間內選擇以日為單位申請,不超過30日,雙親合計可請60日,申請期間仍可領8成薪資補貼。此外政府也給予小型企業支持,勞工申請1日育嬰留停就發給雇主定額獎勵金1,000元。未來勞工如有需求,可以小時為單位請假,一年有56小時能因應小孩的臨時狀況。
近年平價彩妝風潮盛行,不少年輕人趨之若鶩,甚至有小學生也開始嘗試化妝。醫師提醒,15 歲前的孩子皮膚屏障尚未完全建立,若提早使用化妝品,恐增加過敏、發炎及長期皮膚負擔的風險。
隨著新學期將至,兒童福利聯盟(以下簡稱兒盟)針對全台1,090位育有12歲以下孩子的家長進行調查,最新《2025年台灣家長育兒焦慮調查報告》今(26)日公布,揭示家長8成家長陷入育兒焦慮,面臨教育、經濟與社會期待帶來的三重壓力。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臺灣約每三名學童就有一人有過重或肥胖的情形。高熱量飲食、運動量不足,以及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是導致兒童肥胖率逐年上升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