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溫一降,好像連空氣都換了味道。不少人開始感到胸悶、疲倦、提不起勁。Threads上一名網友發文表示,每到變冷的時候,就能「聞到一種孤單的味道」,那種氣息會讓人想起過去的回憶,引發不少人的共鳴:「秋天真的有股想哭的味道」、「每年冷風一吹就覺得一年要結束了」。
紐西蘭一名 13 歲少年因腹痛4天送醫,經檢查後驚見他竟在一週前誤吞近 100 顆強力磁鐵。這些磁鐵為釹(Neodymium)材質,每顆僅 5×2 mm大小,但吸力極強。由於磁鐵在腸道中彼此吸附成長鏈,造成嚴重腸損傷,醫師最終必須切除部分腸道才能保住他的性命。
在宜蘭有許多守護小朋友的神明,這來自早期的醫療資源環境的不同,以及在地信仰的習慣,這集寶神將與凱揚、星宇帶大家來一探究竟
各個品牌的飲料店充斥在台灣街頭,天氣熱的時候經常人滿為患,人手一杯手搖飲,試圖達到降火解暑的效果。但如果是孕婦,每天飲用2杯手搖飲,會不會影響寶寶的發育呢?知名的婦產科醫師蘇怡寧先前就幫忙解答了,同時也貼心叮嚀相關事項,只要記住一個原則就好。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手機已成為現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然而,越來越多家長為了防止孩子哭鬧,開始仰賴「手機育兒」,卻忽略了潛藏的健康危機。中國河南一對父母,注意到年僅5歲的兒子總是瞇著眼睛看東西,甚至看電視時還會跑到螢幕前。他們覺得異常,趕緊帶孩子前往眼科檢查,結果震驚不已,孩子的近視度數已逼近1000度,相當於成年人的高度近視。
現代社會科技發達,但用3C育兒是好事嗎?大陸河南有一對父母注意到5歲兒子愛瞇眼看東西,看電視還要跑到螢幕前,察覺異常後帶他去眼科檢查,才發現已經近視逼近1000度,等同成年重度近視患者。後來才知道負責照顧兒子的祖父母,長期「手機育兒」,導致他視力受損。
在這個幾乎人手一機的時代,如何引導孩子安全地使用手機與社群媒體,已成為全球父母共同的難題。臉書(Facebook)前首席資安長史塔摩斯(Alex Stamos),以身為兩個女兒的父親,將他長年在資安領域的專業知識,結合親身經驗,整理出一套適用於數位時代的「8大家規」,為無助的家長們提供了具體且可行的指南。他強調,單純沒收手機並非上策,建立「數位監護人」 的角色,才是保護孩子的關鍵。
家長好不容易熬過了兩個月的「地獄暑假」,才剛鬆一口氣迎來開學,卻發現孩子們接二連三請假,背後常見原因就是「腸病毒」。《FJ豐傑生醫》營養師游子嫻呼籲,6歲以下幼童為高風險族群,一旦感染,傳染力強、病程進展快速,容易造成校園群聚。
一名8歲女童自小右側脖子就有一個小洞,偶爾會流出分泌物,家長起初以為只是皮膚發炎引起的膿包,未特別在意,僅帶孩子至一般診所求診。直到近日,分泌物變得黃濁,伴隨惡臭及疼痛感,家長才驚覺事態嚴重,轉診至醫院經理學檢查與影像檢查,確診為「頸部第二對腮裂囊腫」,隨即安排住院手術,成功切除病灶,術後恢復良好,且未見復發跡象。(記者:簡浩正)
在職場上,不少人都遇過這樣的主管:永遠想被誇讚、不能接受批評、甚至把團隊功勞據為己有。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提醒,這些行為或許只是「自戀特質」,但若長期存在、影響廣泛,甚至造成工作與人際功能嚴重受損,就可能涉及自戀型人格障礙(NPD,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一名1歲7個月大的男嬰,直到1歲多都還無法叫出「爸爸」、「媽媽」,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發現孩子除了語言發展慢以外,更有眼神接觸不穩定、人際興趣不足等狀況。經過約1年心理師治療及父母引導,加強社交參與、溝通、模仿和遊戲等技能,現在已經可以說「爸爸抱抱」、「媽媽抱抱」,在語言和社交能力上有明顯進步。
當遇到孩子出現性早熟的時候,爸媽會開始擔憂「會不會是我做了什麼、餵了什麼讓孩子性早熟?」兒科醫師表示先別怪到食物身上,不少人會想說是否木瓜、雞肉吃太多,或太常喝豆漿等,其實多數都是屬於「誤解成分作用」的謠言。(記者:簡浩正)